最近常刷到兩種說法,一種說:1200萬大學畢業生太多了,找工作太難,不如少點兒;另一種卻又說:900萬新生兒太少了,國家的未來危險了,得多生點。
這頭嫌人太多,那頭又說人不夠。
更吊詭的是:剛出生的小寶寶,個個都是“未來的希望”;可一旦長大成了大學畢業生,怎么就變成了“就業的負擔”?
我們先來看看所謂“大學生太多”的問題。
說白了,崗位并不是沒有,中國每年產生的就業機會遠超1200萬。
問題出在“對不上號”:很多空缺崗位,是流水線上的操作工、修理工、建筑工、電焊技工……
這些工作收入不高、環境不佳,社會認同感也弱,不少大學生根本不愿意考慮。
為什么?因為大學教育帶來的不僅是知識,還有對生活質量的合理期待。
一個寒窗苦讀十幾年的人,畢業后去工地拎鋼筋,這不是眼高手低,而是資源錯配。
有人開始喊:“讀書無用”“脫不下孔乙己的長衫”,仿佛就業難全怪年輕人不接地氣。
再進一步,“996是福報”“不交社保是為公司省錢”“拖欠工資是共克時艱”這些荒謬的邏輯,也就被包裝成了美德。
說到底,不是年輕人太懶,是有人不希望他們太聰明。
很多人常掛在嘴邊一個詞:人口紅利。
這本該是國家發展的助推器,卻在一些場景下成了剝削年輕人的遮羞布。
以前我們認了,覺得國家制造業起步不易,大家都辛苦點。
可現在呢?中國制造已經站在世界頂端,富豪財富節節攀升,可年輕人的收入卻并沒有增長。
所以有人開始懷疑:努力有用嗎?
拼命加班,換來的不過是買不起房,看不起病,養不起娃。
于是,一部分人選擇了躺平。
不是不奮斗,而是看不到奮斗的結果。
這直接影響了消費意愿和生育意愿。
你讓一個連自己都顧不住的人去養孩子,不是難為人嘛。
近幾年,關于“出生人口過少”的擔憂此起彼伏,一些聲音甚至把“生不生孩子”上升到民族、國家的高度。
可問題是,把生育責任都壓在年輕人身上,公平嗎?
你想要他們生娃,就得告訴他們孩子未來能做什么。
而我們的政策回應,大多還是停留在“號召”階段,住房補貼、育兒支持、稅收優惠、工作保障都不到位,反倒在情緒上綁架:你不生,是不愛國、不負責任。
年輕人當然不買賬,真正的解決辦法,是讓年輕人看到希望。
口號誰都會喊,但真正有效的路徑只有一條:讓勞動者獲得應得的尊嚴與回報
996不是不能有,但得配上合理薪資;職場競爭不是問題,但不能全靠壓榨;創新驅動不能只靠口號,也得給創新者一個體面生存的空間。
大學生不是社會的“冗員”,而是未來的中堅。
把他們培養好、安置好,900萬新生兒的未來也才會有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