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車駕駛員要深入井下千米作業有一定的風險。現在,礦車上裝了我們研發的設備后,就可以實現遠程操控無人駕駛,相當于給礦車配備了‘眼睛’和‘大腦’,把駕駛室從地下搬到了地上。”7月16日下午,在湖南湘江新區大學生創新創業園的展廳內,長沙斐視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何遙向記者們介紹著他的創業成果。
背上書包來創業,他們從這里開啟創業之路
2017年,何遙憑借大學時的優異成績,被保送至湖南大學讀研。學校濃厚的創新氛圍讓他心中創業的小火苗愈燃愈旺。畢業后,他帶著團隊在湖南湘江新區大學生創新創業園成立了公司,專研遠程駕駛系統技術。“園區離學校不遠,這里人才密度大,創業環境好,還為我們提供了租金減免等優惠。”何遙說,在這里開啟創業,他和小伙伴們都很安心。
在湖南湘江新區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內,像何遙這樣成功的大學生創業者不在少數。作為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2021級博士研究生,梁邦朝本科和碩士學的是車輛工程,如今卻做起了器官“打印”。2022年,他創立長沙素靈智造科技有限公司,聚焦生物3D打印解決方案,目標是將活性組織打印技術用于醫療臨床。三年內,他完成了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第一步,也讓外界看到這項前沿技術的落地可能。
他的公司是在2024年初入駐湖南湘江新區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園區不僅提供三年免租、財稅和法律服務,還設有導師制、政策咨詢通道等配套支持。“創業之初什么都不懂,這里的支持幫我們節省了很多彎路。”他說。很快,他們拿下湖南省大學生創業投資基金100萬元首批投資。這筆資金被用于產品線建立、運營推廣,也吸引了更多外部資源關注。
他們的技術,已應用于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等頭部醫療機構,涵蓋再生醫學、醫美、醫藥等場景。團隊還攻克了3項核心技術難題,包括AI輔助仿生設計軟件、精細結構打印技術以及大尺寸組織制造設備,打印精度已達到5微米。
園區憑何吸引這么多大學生創業者?
在湘江新區,有許多背著雙肩包來創業的年輕人。“我們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創業區域、啟動資金等各方面的優惠政策,目前已經招引大學生創業項目60個。”湖南岳麓山科創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熊偉介紹,針對大學生創業存在“空間成本高、資金獲取難、資源對接弱”三大創業痛點,大創園為大學生創業從空間布局、政策支撐、校地協同等方面提供一系列的幫助和服務。
據悉,大創園總面積1.2萬平方米,首創“服務區+苗圃區+孵化區+加速區”四區聯動孵化空間,根據項目類型、規模、成熟度實施分級入駐,形成項目“初創—成長—成熟”的動態孵化閉環,是全國“挑戰杯”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孵化基地。另外,大創園通過實行“三年房租全免,水電物業全免”的雙免政策,累計為創業者減負超300萬元。在校地協同方面,建立了“實驗室成果-創業項目-科技企業”轉化通道,與西安交大共建“攀登計劃”實踐基地,與懷化高新區、岳麓高新區等園區探索“大創園”孵化輸出模式,在基地建設、項目招商、資質申報等方面開展合作。
另外,還組建由院士顧問、企業家導師、投資人專家構成的“三師聯動”智庫,實施“手把手成長”服務:建立“1個項目+1名導師+1套方案”陪跑機制,已開展專項輔導22場次,解決創業堵點、痛點、難點等問題68項;設立創新創業服務站,配備專職創業管家,集成政策申報、知識產權、財稅管理等政務與專業服務30項,幫助大學生創業項目實現企業注冊56家等。
截至目前,大創園聚焦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方向,吸引入駐大學生創業團隊60個,孵化斐視科技等6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8個項目獲省大學生創投基金投資,帶動大學生就業超500人。
除了打造大創園這個創業者的“搖籃”外,湘江新區還為大學生“輕創業”模式提供了一系列服務,如湘江新區(岳麓區)團委開展的系列創新創業宣講活動、交流沙龍活動,把政策和經驗“送上門”,手把手教初創團隊如何更好地避“坑”,為初創者“搭平臺、鏈資源”,幫助創業者對接孵化器、金融機構、上下游企業等資源,爭取讓好點子更快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瀟湘晨報記者黎棠 實習生湯影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