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西希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醫師, 畢業于協和醫學院
公眾號“西希營養學”創造者。
是一個有著一枚吃貨的心和一個醫生的學術控的醫學女博士。
在臨床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很多關于健身、減肥、營養的問題,答案真真假假難以分辨,所以致力于通過微信的平臺,用原創的圖畫和文字,向大眾講述實用、有趣而靠譜的營養學知識。
文章來源:西希營養學微信公號
已授權《中國臨床營養網》轉載
今天是父親節,
父親,雖不善言辭,但總是在默默為我們的生活奉獻,作為兒女,雖然我們不說,但對他的健康心里也是充滿記掛,
他有沒有吃得健康一點?今年是不是又沒有去查體?我們不在身邊的時候,他的身體怎么樣呢?
趁著這個節日西希來跟大家聊聊看起來和吃沒有關系但實際上和吃又大有關系的前列腺癌。
1. 前列腺癌
爸爸和爺爺們越來越多見的健康問題
根據2013年的統計,前列腺癌是我國男性的第六大癌癥占所有腫瘤發生率的3% [1] 。但是它的增長勢頭迅猛,1998年到2008年,前列腺癌的發病率每年都在以12%的速率增長。
2013年統計,前列腺癌在癌癥發病率中排第六
1988年在65歲以上老年男性中,前列腺癌的發病率為每10萬人中9.2例,而在2007年上漲到每10萬人中75.6例,到2015年為每10萬人89.9例 [2] 。前列腺癌的發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在30歲以下的年輕人中發病率僅在5%,而在79歲以上的高齡老人中,尸檢發現59%的男性患前列腺癌。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更多的爸爸、爺爺會遇到前列腺癌的問題。
中國的前列腺癌發病率逐年增長
隨著人口壽命的延長,檢驗手段的加強,全世界范圍內,前列腺癌發病率都在增加。但是從圖中也可以看出來全球各個地區,前列腺癌的發病率相差很大,在西方發達國家,這個腫瘤的發生率很高,實際上,美國2019年的數據顯示前列腺癌占新發腫瘤的1/5,排名第一,甚至超過了肺癌。
全球范圍內在2018年,男性中發病率最高的腫瘤分布如下圖,綠色的是前列腺癌,藍色的是肺癌,整個美洲、歐洲的西部、大洋洲和非洲大部分地區前列腺的發病率都是最高的,而中國發病率最高的腫瘤是肺癌 [3]
全世界不同地區,前列腺癌的發病率相差很大
在不同地區間前列腺癌的發病率差異如此之大,讓腫瘤醫生和流行病學家非常困惑。大家試圖找到各種理論來解釋這一現象。
其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東亞,前列腺癌的發病率普遍比較低,在2004年日本每十萬人發病率為26.6,中國為12,但是同樣是中國人或者日本人如果移民到了美國,前列腺癌的發病率就會驟增,在美國生活的日本人發病率是每十萬人115,在美國生活的中國人發病率是每十萬人84.8,發病率是五倍或更多。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有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亞洲人到美國生活后有一些生活方式上的改變導致了前列腺癌發病率增加,第二方面是美國的腫瘤檢測水平更高,篩查機制更完善,能更早期地發現腫瘤。
實際上,西希認為這兩者都可能對前列腺癌發病率的差異有影響。
而在這兩方面,我們都可以做一些事情,通過膳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善可以減少它的發生,而通過積極的篩查和早期發現可以減少它對爸爸爺爺們健康的不良影響。
2、“吃”和前列腺癌的發生發展
我們吃什么,腫瘤也吃什么
腫瘤和生活方式到底有怎樣的關系?2003年一項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的重量級研究通過對九十萬美國成人進行的長達十六年的隨訪,提出超重和肥胖會讓人更容易死于腫瘤[4]。
其中前列腺癌方面,若以BMI正常的人群作為基線,
BMI 25-29.9kg/m2的人群死于前列腺癌的風險增加8%
BMI在30-34.9kg/m2的人群風險增加20%
BMI在35-39.9kg/m2的人群風險增加34%
越胖,死于前列腺癌的風險越高。雖然在所有腫瘤中,肥胖對前列腺癌影響不是最大的(最大的是肝癌和胰腺癌,肥胖者死于肝癌的風險增加352%)。但由于前列腺癌的發病率很高,肥胖的人也越來越多,這二者聯手造成的男性死亡人數實際上很高。
腫瘤細胞作為“寄生”在患者體內的惡性細胞,也會受到患者吃什么的影響。
膳食為我們全身提供營養,所以也會影響腫瘤細胞的代謝。
首先,吃什么影響腫瘤細胞的養分,而養分會影響腫瘤細胞如何代謝,從而影響腫瘤細胞如何生長能否存活是否轉移或者變得更加惡性,最后膳食可能和現有的化療放療靶向治療等治療方式起到相互增強的作用。
研究不同類型的腫瘤細胞對營養的需求和代謝上的差異可以讓我們更好的利用營養幫助治療腫瘤。
膳食對腫瘤的影響
如何研究“吃”和“腫瘤”之間的關系?
要了解腫瘤和膳食的關系,需要先對研究者們如何研究這二者的關系有個大概的了解,這樣才能在聽到一些新的研究結論時判斷這些結論是否可靠有多可靠。腫瘤和膳食的研究主要有三類:
第一類,大規模的流行病學研究。主要是橫斷面研究和隊列研究,方法是通過記錄人的膳食和長期隨訪記錄腫瘤的發生發展,分析是否有某些膳食因素對腫瘤的發生發展起到關鍵的作用。
這種研究的問題是,流行病學研究很難控制其他因素,除了膳食之外還會有其他的因素影響,比如運動多少、是否吸煙、是否喝酒、同時還吃了什么等等,很難研究單一食物或者營養素對腫瘤的影響。
通過統計大量的數據進行流行病學研究
第二類,動物和體外實驗,最常用的有得各種腫瘤的小鼠模型,以及在體外一個培養皿中培養的腫瘤細胞簇。通過改變小鼠的膳食或者細胞培養液的結構,觀察對小鼠體內或者培養皿中的腫瘤細胞生長的影響。
這種研究只能保證在小鼠中和體外細胞株中的結果,實際上在人身上是不是有同樣的作用完全無法保證,更適合研究機制。
小鼠和細胞株中的試驗
第三類,在腫瘤患者中的隨機對照試驗,真正讓腫瘤患者去吃某種膳食或者補充劑,并且讓另一組腫瘤嚴重程度類似的患者去吃另一種膳食,觀察腫瘤的發展和造成死亡的比例是否有區別。
這類研究結論的可信性更好,但是在腫瘤患者中直接進行膳食相關的隨機對照試驗,少之又少,目前缺乏這類研究的結果。
分組后進行隨機對照試驗
所以,目前膳食和腫瘤的發生發展關系的結論,只能從第一類和第二類研究的結果中推斷而來,結論都有一定的不確定性。而且,并沒有一種食物或者膳食方式可以治愈癌癥。研究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一個食物或者膳食方式,只有在三類研究中都顯示與腫瘤有關或者能抑制腫瘤生長,才比較可信,而對于道聽途說的結論或者誰的熟人吃了什么樣的東西抗癌成功的傳聞就更加不可信了。
100%確定的危險因素
對于前列腺癌,有 三個明確 的危險因素,
種族:非洲裔更容易得前列腺癌。
家族史,前列腺癌有很強的遺傳傾向,如果一個人的父親、爺爺、哥哥、叔叔等一二級親屬有前列腺癌會明顯增加他得前列腺癌的概率。
年齡:隨著年齡增長,前列腺癌的發病率明顯增加,30歲以下的人中發病率僅5%,而79歲以上的高齡老人中,尸檢發現59%的男性患前列腺癌。
年齡、種族和家族史是我們不能控制的危險因素,
當然,智商可能也是
但是這三個危險因素都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種族、不能選擇家人、不能選擇年齡。但還有一個明確的危險因素,是我們可以控制的,那就是——肥胖。對人群中的研究的薈萃分析顯示 [5] :
BMI每漲5kg/m2,前列腺癌的死亡率增加11%。
腰圍每漲10cm,得進展性前列腺癌的概率增加12%。
腰臀比(腰圍:臀圍)每增加0.1,得進展性前列腺癌的概率增加15%。
肥胖影響人體的代謝,隨著脂肪含量上升,人體內的胰島素和瘦素明顯升高,而且內臟脂肪含量越高(腰圍高,腰臀比高)胰島素抵抗越明顯(胰島素抵抗的人需要更多胰島素)。胰島素在各種組織中都有促進生長的作用,對于腫瘤細胞也不例外。
另外,前列腺組織是收到性激素影響的,睪酮(男性性激素)可以幫助前列腺組織分化(經過分化的組織一般是良性的,而未分化的腫瘤惡性度更高)。而肥胖的男性睪酮水平偏低,所以肥胖男性的前列腺癌惡性度容易更高 [6] 。
所以, 對于老年男性,體重過大腰圍過大的人,減肥還是有必要的。 對于肥胖趨勢的分析顯示,在女性中,肥胖和超重的增加趨勢逐漸放緩,而男性則沒有。社會和女性本身往往都對女性的外表要求更苛刻,而男性,特別是中老年男性往往對于減肥是棄療的。為了他們的健康,還是要督促他們減重。
有一些證據的膳食因素
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一項發表在JAMA子刊上的研究顯示,4577名診斷早期前列腺癌的男性平均隨訪8.4年,結果發現,單不飽和脂肪酸以及多不飽和脂肪酸攝入增加能減少致死性的前列腺癌和總死亡率,如果把10%的熱量攝入從碳水化合物換成植物來源的脂肪(植物中單不飽和脂肪較多),可減少29%的致死性前列腺癌。而增加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攝入會增加總死亡率 [7]。
有研究發現多吃簡單碳水化合物特別是多喝含糖飲料的會增加前列腺癌的發生,一方面是因為含糖飲料常常是造成肥胖的原因,另外一方面簡單碳水化合物本來就是代謝相對簡單的腫瘤細胞喜歡的食物。減少碳水化合物的膳食可以減少前列腺癌。
而對于前列腺癌的發生發展,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作用和碳水化合物差不多,沒有太多好的影響。
而植物類食物,因為簡單碳水化合物以及飽和脂肪含量低,所以可以減少前列腺癌的發生和進展。
紅肉和加工肉類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紅肉和加工肉類本身是飽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在烹飪紅肉的過程中高溫加熱紅肉會產生致癌物質,包括多環胺類(heterocyclic amines, HCA)以及多環芳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
HCA是蛋白質和肌酸高溫加熱時產生的,只有在煎、烤、炒肉類的時候產生。烹飪肉類的溫度越高、烹飪時間越長越容易產生HCA。
PAH是當含有脂肪的肉汁與高溫的表面反應,出現火和煙的時候產生的。讓肉和煙會接觸的烹飪方法都容易產生PAH,在煙熏肉類時也會產生。
在加工肉類的過程中,添加的某些添加劑有致癌作用。肉類在腌制的時候會加入亞硝胺類物質,肉類中的血紅素鐵(heme iron)也會增加體內亞硝胺類物質的產生,這些都會增加消化系統腫瘤的風險。而且加熱后的香腸、培根等致癌物質更多[7]
所以總體紅肉和加工肉類是增加癌癥風險的,進食要適量。
西紅柿和番茄紅素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有一些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增加每日番茄或番茄類物質的攝入,可以減少前列腺癌的發病率。
番茄紅素是一種脂溶性物質,為類胡蘿卜素的一種,賦予番茄紅色的顏色。番茄紅素是一種富含雙鍵的物質,可以中和氧化自由基,而氧化自由基可以造成基因損傷,是造成腫瘤發病的一種原因。番茄紅素在人體主要分布在睪丸和腎上腺中,肝臟、脂肪組織、前列腺及卵巢中分布也較多。在體外細胞實驗中番茄紅素可以有效防止DNA損傷,但是在前瞻性的干預實驗中(前文提到的最可信的第三類研究)沒有陽性結果。也就是說,多吃番茄對于預防前列腺癌可能有好處,但是并不絕對確定,不過總體來講,番茄是一種比較健康的食物,熱量較低,營養密度高,增加膳食中的番茄攝入是一個不錯的改變,而且番茄味道也不錯哦。
抗氧化物質:維生素E和硒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維生素E是人體內的重要抗氧化物質,實驗室研究證實維生素E在細胞層面具有防止DNA損傷,增加DNA修復,中和亞硝胺類致癌物質的作用等作用。維生素E的主要來源是全谷物、植物油、堅果、綠葉菜。
硒是一種微量元素,在人體內的主要作用是參與含硒蛋白質的生成,而這些含硒蛋白質很多都用于中和氧化自由基,所以硒對于抗氧化也很重要。硒主要來源于植物類的食物,食物的硒含量和土壤中的硒含量相關,吃含硒量高的草和谷物的動物體內的硒含量也較高。30g左右的巴西果就含有每日推薦攝入量700%的硒。
但是同樣的,維生素E以及硒這類抗氧化物質和前列腺癌的關系,僅僅在體外實驗中得到了證實,在干預性實驗中沒有明確的陽性結果,所以,在流行病學研究中,膳食中維生素E和硒含量高可能只是健康膳食的一種表現,預防前列腺癌的可能是一種整體比較健康的植物為主的膳食方式而非某一種特定的營養素。
多酚:綠茶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綠茶中含有多酚,包括從綠茶中提取出來的一種茶多酚沒食子酸酯,具有對抗氧化自由基的作用,喝茶似乎能減少一些腫瘤發病的風險,包括前列腺癌。在體外細胞中的試驗證實了綠茶多酚可以抑制致癌物質的產生,減少腫瘤細胞的增殖和轉移,在動物試驗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結果[8],但是人群中的研究尚沒有明確的結論。
3、早發現也很重要
前列腺是男性尿道附近的一個小腺體,發生癌變之后可能沒有任何癥狀,很多情況下都是查體或者轉移到骨頭才被發現。如果發現得早,腫瘤還局限在前列腺,那么簡單的治療就可以根治,但是如果已經發生轉移,治療起來就困難許多,對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影響也更大。
比如在美國,雖然2019年新發前列腺癌有17萬例,但是因前列腺癌導致的死亡僅有3萬例,這是由于新發的前列腺癌大多是早期,能夠早期發現也歸功于更完備的篩查系統。
其實,篩查前列腺癌并不困難,只要抽血查前列腺表面抗原(PSA)即可,包括游離和總PSA及它們二者的比值[9]。
通常對于>50歲的男性,如果預計生存期超過十年,會建議開始前列腺癌的篩查。
對于高風險的男性(非洲裔、有家族史),40-45歲時開始考慮篩查。
如果PSA的結果異常,再跟醫生具體討論下一步的檢查,而若PSA結果正常,則2-4年內不用擔心前列腺癌的問題
總之,前列腺癌是中老年男性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它發生發展和生活方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100%明確的我們能控制的因素只有減重和早期篩查。
《臨床營養網》編輯部
本站動態欄:
截止到 2025 年 6 月 15 日上午 8:00 時,本平臺關注人數為:399236 名。更多信息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