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編號:F20250318
家庭親子???/p>
2025父親節特刊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語小組翻譯 第1026 篇文章
新手爸爸蔡先生自訴:
自從寶寶誕生就沒睡過一個安穩覺,每天到點就醒,白天只要聽到寶寶哭,心里難受得像要爆炸,恨不得跟著孩子一起哭。
當他去咨詢專業人士后,得到了這樣的答復:
“你可能得了產后抑郁?!?/strong>
關于產后心理健康問題,大量的研究都聚焦在新手媽媽,但是產后抑郁并非女性專利。
美國《兒科》雜志發表的一項數據調查結果表明,媽媽患產后抑郁癥的比例為14%,而爸爸在孩子出生后患上“產后抑郁癥”的比例只比媽媽低4%,也就是10個爸爸當中就可能有1個爸爸遭遇“產后抑郁”。
而澳大利亞則將新手父親專門納入新生兒父母精神支持的補貼范圍,鼓勵他們去見心理咨詢師等專業人士。
相比之下,國內對新手父親的焦慮和精神狀態關注度相對較低,還停留在很多人是輕輕松松做了父親的階段,忽略了父親身份角色對男性的心理影響。
因此,今年的父親節,一杯咖啡想特別關注這個被忽略的問題,也呼吁全社會予以重視。
父親焦慮是一種常見經歷
在寫這篇文章時,我的兒子已經16個月大。
作為親歷者,我深切體會過那些如影隨形的焦慮、揮之不去的恐懼和如鯁在喉的不安,這幾乎是所有新手父親的必經之路。
應對“父親焦慮”的第一步,在于認清這些情緒“本應被視作育兒的自然組成部分”。
更關鍵的是,我們要理解:
當這些情緒出現時,這些反應恰恰證明我們經歷的普通父親都會經歷,與能力缺失、效率低下甚至性格缺陷毫無關聯。
鮑德溫(Baldwin)等學者2018年的研究揭示了一個被長期忽視的事實:
“男性在伴侶懷孕期間焦慮癥患病率為4.1%-16%,產后階段則為2.4%-18%”,這個比例遠高于社會普遍認知。
《家庭教育藍皮書2024:中國家庭養育環境報告》提出:
焦慮問題在父親中更為普遍(父親70%,媽媽55%);男孩家長更為焦慮(男孩家長64%,女孩家長55%)。
綜合來看,男孩父親最焦慮(76%),對孩子的行為干涉最普遍(65%)。
因此,我們首先要將新手父親的焦慮經歷“去污名化”,讓父親們的焦慮獲得應有的正視。
新手父親的三大核心焦慮
如果說母親承擔了生育的重任,忍受了生育前后及過程中的身體創傷,還面臨著巨大的社會壓力,比如要堅持母乳喂養,即便極度疲憊、心力交瘁,也要時刻陪伴孩子、保持耐心,那么新手父親們到底在擔心什么呢?
根據研究,新手父親的三大核心焦慮包括:
父親新身份的形成;
父親新身份帶來的競爭挑戰,以及與之相關的負面情緒和恐懼;
與父親身份相關的負面情緒和恐懼。
深入分析這三點,我們會發現一個共同之處:
父親們對成為父親的真正意義感到迷茫。
而現實是,育兒并無規則手冊或范式可遵循。
不管什么性別,在面對未知時,都容易心生恐懼,這是人之常情。
所以,許多新手父親在進入這片全然陌生的領域時,對自己缺乏信心,急于“把事情做對”,內心掙扎時又極度苛求自責,這都并不奇怪。
我也確實經歷過,現在仍在經歷這些情緒:
當我兒子難以安撫,而妻子卻能輕易讓他平靜下來時,我會對自己為人父的能力感到擔憂。
當我因疲憊、沮喪、分心而無法全身心陪伴兒子時,會因能否當好父親而感到焦慮。
當我察覺到自己失去耐心時,會擔心這會對兒子的心理健康造成永久性傷害。
你可以想象,這些焦慮情緒慢慢累積,最終會讓人難以解脫。
緩解新手父親焦慮
的4項指南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雖然擔憂和焦慮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心理機制,但實際上它們只會讓我們更加難受。
我越是擔心做不好父親,就越難以成為自己期望中的父親。
以下有一些重要提示,能幫助你充滿信心,從容不迫地開啟為人父的旅程:
1、培養自我耐心。
育兒并非易事。
如果有人告訴你育兒輕而易舉,那不過是對其中“令人氣餒的艱巨挑戰”的選擇性失明。
當育兒壓力如洶涌潮水般襲來時,請把自己當作正在成長的學徒,而非必須立即通關的完美玩家。
試想兩種教練,“到處指指點點的嚴苛教練”和“有耐心提供支持的溫柔教練”,哪種類型更能培育出成功選手?
育兒本質上是一場“持續終身的自我教練實踐”。
我們內在對話的溫度,直接決定了最終是“在焦慮中沉淪”,還是在“自我接納中破繭重生”。
2、尋求外界支持。
破除父親的孤島神話。
育兒本質上是一場“需要協作的集體項目”。
若封閉內心,拒絕外界介入、壓抑求助本能,會把自己活成“情緒火山”,最終噴發的將是憤怒的巖漿、自信的灰燼,甚至對“父親”這個本應充滿意義的身份產生怨恨。
“獨行俠式育兒”注定通向焦慮迷途,而“共育同盟”才是降低育兒“心理能耗”的最優解。
3、摒棄完美主義。
奧布萊恩(O'Brien)等人2016年的追蹤研究揭示了一個悖論:
“男性比他們的伴侶更傾向于對育兒的過程理想化?!?/p>
當我們對育兒進行理想化預設時,往往建立在對“應該如何”的刻板預期之上,這種心理定式會削弱我們接納現實與預期偏差的認知彈性。
這一點在育兒實踐中尤為顯著,正如那句諺語“計劃趕不上變化”,育兒本質上就是持續應對不確定性的過程。
當突發事件打亂預設節奏,靈活調整策略與動態適應能力才是關鍵。
沒有什么“完美”的家長,而接受這種不完美,是擁有自我滿足與育兒信心的必經之路,即使路上跌跌撞撞,也能一直前進下去。
4、遵循個人價值觀。
我接待過許多為人父母的來訪者,他們都表示過擔心自己會“帶壞”孩子,或者重蹈自己父母的覆轍。
要想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育兒,破局之道在于構建父親角色的價值羅盤,就要通過持續叩問“我想成為怎樣的父親”,將育兒行為錨定在自主選擇而非恐懼驅動的坐標上。
以我的個人實踐為例:
盡管育兒現場永遠充滿意外,這種“去混亂化”的價值觀如同指南針,讓我能選擇基于信念而非焦慮的養育觀念。
End
作者 |菲爾·萊恩(Phil Lane),社會工作碩士(MSW)、持有臨床社會工作者執照(LCSW),私人執業心理治療師,著有《理解與應對疾病焦慮》一書。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進行修改和增刪。
翻譯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Katrina(122)
校對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Phyllis
編輯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編輯 殷越
聯系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coffeepr@qq.com
再推薦你幾篇好文章
關注本公眾號,回復【會員】,加入一杯咖啡會員社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