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企業文化對內,表現在企業“有事兒”時,個體的選擇;那么企業文化對外,就應該表現在產業“有事兒”乃至社會“有事兒”時,企業的選擇。
作為龍頭企業的價值觀擔當,不僅僅表現在自己有余力時如何兼濟他人,更表現在自己也舉步維艱時,卻依然選擇兼濟他人!這其實不完全取決于你兜里現在有什么,而取決于你心里一直裝了什么。
作者:中外管理傳媒 任慧媛 楊光 辛國奇
來源:摘編自中外管理出品《萊克電氣的故事與哲理》
哲理的故事:
2020年1月30日,正月初六,萊克電氣執行總裁張玉清戴著厚厚的口罩,從山東老家提前趕回了公司。一路上行人稀少,甚至都在彼此提防,毫無以往熙熙攘攘的“過年”味道。
張玉清整個春節都很忐忑:疫情突襲下,企業還能不能正常開工?原計劃的生產訂單怎么辦?
2020年,肯定是人類歷史上會被反復提及的一年。誰也沒有料到,改變全球人類生活方式和全球經濟格局的新冠肺炎疫情從天而降,完全打亂了所有人原本的新年節奏——后來是三年節奏。
那一年的農歷新年,以黑天鵝模式開啟:交通中斷,工廠停擺,一個又一個的城市和地區被迫按下了“暫停鍵”。減產潮、停工潮、倒閉潮、裁員潮,一浪接著一浪波濤般洶涌襲來。本是“一年之計在于春”的好時節,大大小小的企業卻在這場停工困境中遭受重重擊打。
當時,原重慶市市長黃奇帆說了一句很重的話:“就怕等疫情沒有了,工廠也沒有了。這比疫情本身更可怕。”他當時指出,縱然政府全力以赴,企業真正意義上的復工復產,依然困難重重!原因有三:一是疫情防控所導致的工人極度短缺,二是疫情導致很多產業供應鏈殘缺不全,三是疫情期間的企業物流運輸幾乎停頓。“控制疫情和及時復工確實是對矛盾,處于膠著狀態,必須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但是,我們能熬多久?
與疫情造成的民眾恐慌相比,不少中小企業主更是紛紛出現了焦慮情緒:疫情何其難控,復工何其遙遠?何時開工?怎樣開工?如何彌補損失?與此同時,更有很多企業主開始翻著抽屜偷偷盤算自己僅存的家底兒,夠喝幾天粥?——但家有余糧的萊克除外。“活”雖不是問題,但“產”真是問題。
抵達公司后,張玉清立即著手復工的準備工作:申請辦理復工手續,籌備防疫物資,以及組織人流物流等。
到了2月10日,農歷正月十七,星期一,忙活了10多天的張玉清發現,只有20%的員工到崗——不說外省,本省的員工都因交通管控趕不回來。
無奈之下,萊克電氣的生產線,也只能按照20%的比率開工。
蘇州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擁有16萬家工業企業,被譽為“世界工廠”。同時,蘇州也是服務長三角、全國的重要樞紐和鏈接點。可以說,蘇州“不開工”……全世界都受影響。而萊克電氣不開工……整個清潔家電產業鏈都會受損。
在疫情期間,人們被迫減少外出,居家辦公成為常態,人們對家庭環境清潔的需求顯著增加。同時,疫情讓人們更加注重居住空間的衛生與健康,希望通過高效便捷的清潔工具來維護一個更加安全、潔凈的生活環境,這些變化直接推動了清潔家電市場的快速增長。從吸塵器到空氣凈化器,再到掃地機器人,各類清潔設備不僅成為了家庭必備品,其使用頻率也大幅度上升。
客戶是企業的衣食父母,他們有需求,就必須第一時間滿足!
此情此景下,堅守客戶至上理念的萊克電氣董事長倪祖根提出:必須想盡辦法盡快恢復生產,全心全意幫助客戶解決問題,盡快滿足客戶的各類需求!問題一個一個解決,車到山前必有路!
缺人,就先解決人的問題。萊克電氣立即向疫情較輕的地區派出招工團隊,點對點招工,并用專車接送至公司。同時,他們還優化內部人力資源配置,將行政和后勤等非生產部門的員工暫時調整至生產線工作。如此,人員不足狀況逐步得到緩解。
接下來,解決物料問題。棘手的是,萊克電氣直接相關的上游配套企業超過600家,供應鏈隨便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可能“掉鏈子”——任何一個零部件的缺失都會影響整條生產線運轉,甚至停擺。于是,萊克電氣供應鏈管理部帶領物流采購團隊逐一和600多家供應商緊急聯系:“你們復工情況怎樣,供貨有沒有保證?”
不僅僅是電話聯系,張玉清等公司骨干也一直在走訪供應商,一方面了解訂單執行情況,一方面協助解決生產中面臨的問題。從江蘇的“蘇錫常”到浙江的“甬嘉杭”,他們幾乎跑了個遍。結果,得到的消息,有好有壞。
“好消息是40%的供應商已經復工,壞消息是產能都不足,復產率只有20%,物料供應只能保證我們公司8%的產能!”供應鏈管理負責人如此給倪祖根匯報說。
“沒有人那就派人去支援關鍵的供應商!我們沒有退路!同一條產業鏈上,大家也都是同呼吸共命運,我們是龍頭企業,關鍵時刻就得助力,就得有擔當。”倪祖根斬釘截鐵地說。
于是,3月初,一輛載著萊克電氣10余名員工的中巴車,火速開往位于浙江樂清的佳奔電子公司。
這家公司主要生產電器開關,當時正面臨員工短缺和產能不足的問題。由于老員工無法返回工作崗位,他們不得不以更高的成本招聘新員工和勞務工,因為新員工操作不熟練,產能更是提不上去。萊克的火線支援,真可謂雪中送炭。
彼時,人們對于零售業的阿里盒馬接納“待業”的西貝莜面村員工而津津樂道,其實,在制造業的萊克,類似的“緊急馳援”也有不少,只是不為人知。
同處蘇州的伊福爾電子公司,是一家僅有300多名員工的中小企業。本來,企業負責人對于復工復產還在觀望,但看到萊克電氣不僅支援人手,還幫忙協調生產材料等,積極性一下調動了起來:“最缺工人的時候,萊克派了幾十名員工支援生產。如果不是萊克這樣的龍頭企業帶動,我們復工會動力不足,復產會產能不足。大企業動起來,小企業才會好起來!”
這期間,也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支持。
對于外地供應商,萊克電氣充分借力蘇州高新區的“企業發展服務云平臺”。2月17日,在該平臺“復工復產模塊”上線第一天,萊克就申報了首批需協調復工的數十家供應商名單。
當天晚上,蘇州高新區工作組根據萊克電氣提出的申請,與其中的19家企業取得聯系,向這些企業所在的地方政府發函,對相關企業復工復產商請當地政府支持。
反過來,萊克電氣的率先垂范,也促進了相關部門的工作。本來,蘇州市工信局還沒有供應鏈協調的線上平臺,企業申請還需要提交紙質材料,看到萊克成功通過協調激活了產業鏈,便受到啟發,由點及面地設計了系統平臺,供其他有困難的企業使用。隨后,蘇州市工信局在全省率先推出專為本地企業服務的供應鏈對接平臺“蘇鏈通”。
當時萊克不僅僅做到了“獨善其身”,還做到了“兼濟天下”。
如此,復工復產的“三大困難”中的前兩難——缺人、缺料,萊克都逐一克服了。
緊接著,萊克攻克最后一難:物流運輸。當時,萊克的供應鏈管理部又“化身”為運輸調度部,與蘇州高新區相關部門緊密聯系。好在蘇州高新區對于生產物資運輸高度重視,成立了交通運輸服務中心,負責協調物資運輸車輛的道路通行。
辦法總比困難多。起初,外地供應商的運輸車輛進不了市區,那就干脆停在就近的高速公路服務區,萊克電氣派出車輛就地卸貨。
再后來,這種做法又演化為“綠色通道”:憑借有關手續,供應商車輛可直達萊克電氣卸貨,全程司機不下車即可。
“三大困難”至此全部迎刃而解,萊克電氣把疫情帶來的影響降到了最低,不但保障了產品供應,也拉動了上下游產業鏈的協同復工復產。
在萊克電氣的積極響應下,蘇州成為全國首批打通供應鏈的城市之一。后來,其他地區也對蘇州的做法進行了借鑒和復制。萊克的成功案例還被《人民日報》作為典范進行了報道。(辛國奇)
故事的哲理:
如果說,企業文化對內,表現在企業“有事兒”時,個體的選擇;那么企業文化對外,就應該表現在產業“有事兒”乃至社會“有事兒”時,企業的選擇。
作為龍頭企業的價值觀擔當,不僅僅表現在自己有余力時如何兼濟他人,更表現在自己也舉步維艱時,卻依然選擇兼濟他人!這其實不完全取決于你兜里現在有什么,而取決于你心里一直裝了什么。(楊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