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麥當勞、肯德基在中國市場年營收合計突破千億規模時,一個名叫“塔斯汀”的本土漢堡品牌卻實現從0到9000家加盟店的逆勢生長。這個主打“手搟現烤堡胚”的品牌硬生生從西式快餐巨頭占據的市場份額中,開辟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產品錯位:用“中國胃”重新定義漢堡
當麥當勞用“雞腿堡”標準化全球味蕾時,塔斯汀將麻婆豆腐、北京烤鴨、梅菜扣肉裝入漢堡,這看似混搭的組合背后是產品形態的創新:?用西式快餐的形態承載中餐內核,在消費者認知中開辟新品類賽道?。
據第三方調研數據顯示,中國消費者對“中西融合餐飲”的接受度已從2019年的32%提升至2023年的67%。塔斯汀敏銳捕捉到這一趨勢:這種“60%西式框架+40%中式內核”的混搭,既規避了與巨頭的正面口味對抗,又創造了“漢堡還能這樣吃”的差異化記憶點。
?市場錯位:采用“農村包圍城市”打法
不同于麥當勞“一二線城市購物中心占位”策略,塔斯汀的選址地圖上密集標注著縣城商業街、社區底商和鄉鎮主干道。根據窄門餐眼數據,其三四線城市門店占比達58%,平均客單價15.9元。這種“農村包圍城市”的打法,本質是?用價格帶與場景錯位構建安全區?。
另外,值得玩味的是,塔斯汀門店設計刻意弱化“潮酷”元素,轉而采用木質暖色調和書法LOGO的中式美學元素。這與其“鄉鎮家庭客群”的定位形成強匹配。
?組織錯位:用“小餐飲邏輯”打碎西式枷鎖
當麥當勞用“QSCV”體系構建餐飲帝國時,塔斯汀選擇了一條更“中國式”的路徑:?將效率刻進基因,用靈活換生存?。
其門店采用“前店后廚”一體化設計,取消兒童游樂區、自助點餐機等非必要模塊,這種“極致減法”背后,是對中國餐飲市場“高頻、剛需、性價比”本質的清醒認知。
塔斯汀的這一路探索具標桿意義:它證明在巨頭壟斷領域,?與其在主流賽道追趕,不如重新定義賽道?。正如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所言:“隱形冠軍往往誕生在巨頭的視線盲區。”
塔斯汀的故事不是熱血逆襲,而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錯位博弈。當行業都在討論“如何做出更好的漢堡”時,它選擇回答一個更本質的問題:“漢堡為什么不能是中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