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裝去了海南。
——今天的編輯 彭主任
粉面腦袋走哪兒都不會錯過任何一碗粉,只要是粉,都想嗦一嗦。只要吃到一碗自己很喜歡的粉,愛吃粉的人第一個念頭就是,要是成都有一家,就好了;要是開在我們樓下,就好了。
像柳州螺螄粉、潮汕粿條、云南米線、貴州花溪牛肉粉這樣的外地粉,成都已經遍地開花,好吃的也不少。它們既解了老鄉的愁,也滿足了成都人的胃。
剛從海南嗦了粉回來、仍對黃燈籠心心念念的成都人,常居在成都的海南人,都很納悶,海南粉食種類極多,從早餐到宵夜,從粉湯、腌粉到炒粉、酸粉,粉食形態、口味各異,怎么就沒有一款在成都大張旗鼓的出現。
要在成都找到一家像樣的海南粉店,太不容易了。兩年前大榜推薦過一家,居然躲在立交橋底下,戳→。當時,全成都賣海南粉的只有他們一家。
最近去吃了一家,據說也是成都地界上數一數二的海南粉湯,還原度至少有百分之七八十。北巷里的位置更是不同尋常,在6號線的盡頭、郫都區藏得很深的老房子里。老板同樣自信,“郫縣就我這一家在賣。”
走嘛,坐著地鐵去拔草。吃過海南粉,又算去了海南。
郫都區公安局隔壁子
從小巷子穿越到海南漁村
要不是跟著導航走,真是不好找。
在種滿梧桐的北大街上,瞥見巷子深處北巷里的招牌,想要靠近,還得穿過一個停車場。側邊,另一個出入口也很隱蔽,要從一間川菜館子門口繞過。
老房子、小院子原本都是純四川風格。兩年多前,經過稍加改造裝飾后,便煥發新顏。藍色大門、窗框的應用恰到好處,海的味道撲面而來。魚網掛在墻上,一秒如同踏進海南的小漁村。
院中,既有一小塊田地種菜,邊邊角角還栽花種草。地面上是特意鋪裝上不規則的瓷磚、石材碎片,自然中又為小院增添了很多松弛感。
店主陳叔是個壯漢,將這里打理得井然有序,但又不失生活味。本為中午營業,上午九、十點,三三兩兩還未梳妝的常客,已陸續到店,準備像海南人那樣以一碗粉湯過早。
海南人喜歡早上吃粉,粉食繁多,各地均有代表性的粉類。比如海味濃郁的港門粉、非遺美食抱羅粉和陵水酸粉、湯濃味美的后安粉、酸香開胃的糟粕醋海鮮粉等。不同的粉,在湯底、配料以及整體風味上各具特色,共同構成了海南豐富多彩“粉的世界”。
北巷里常備的是海南粉湯。既有鮮肉、海鮮之類海南常見的種類可選,也有排骨、剔骨肉之類融合了四川特色的粉湯。
我點了一份海鮮粉湯,粉提前煮好備用,粉多粉少完全由個人決定,陳叔耿直,“覺得一碗不夠,你把兩碗倒在一起就是了。”加粉不額外收錢。
調料也可完全按自己喜好添加。樣數并不復雜,撒上蔥花、香菜,再從銻鍋里瓦兩勺靈魂的炸蒜。炸蒜是陳叔自己做的,顆粒偏粗,他喜歡這樣弄,說是更有口感。
陳叔一邊指揮我加調料,一邊守在灶臺上燒湯、煮海鮮、燙肉。一小鍋湯料剛剛燒開,馬上再打個蛋進去。粉湯的湯,每一份都是單鍋小煮。
燒好后,陳叔從窗子縫縫那邊伸過來,澆在粉條上,一碗鮮掉眉毛的海南粉湯便在熱氣騰騰中出鍋。先嘗了一口白味的,粉的質感和廣東地區的粿條類似,細膩柔滑,散發自然的微香。
鮮味全在一鍋湯中。每天早上,骨頭湯用大鍋熬好備用,是為底湯,點餐后再用小鍋加上食材一起煮。滋味并不算濃郁,鮮美之感,絲絲入扣。
到底有多少人在吃海南粉湯的時候是沖著有黃燈籠海椒去的?我先舉手。
揭開黃燈籠海椒罐子,濃烈而獨特的發酵后的辣椒香氣瞬間撲鼻而來,既有海椒本身的辛辣,又帶著海島陽光的炙熱感。
色彩看似溫和,只需兩勺,辣得翻天覆地。強烈的辣味沖擊,如翻涌的海浪席卷口腔,既清新,又猛烈,讓人直呼過癮。拿起另一瓶罐子,自己邊磨邊撒白胡椒,也是吃海南粉湯的基本操作。
限定的陵水酸粉和雙黃蛋
只在特別的日子才能吃到
坐在小院兒中,要喝鷓鴣茶,別客氣,像主人一樣,自己倒。一邊嗦粉,食客和陳叔之間,還能交流兩句關于海南粉湯的心得。在海南,千粉千面,家家都有些許不同的做法。
有人鐘愛在海南菜市場里嗦粉,要的是那口最猛烈的鮮。有人聽說有酸菜,也想試著加在粉湯里嘗個滋味。交談之中,陳叔正宗的四川話暴露了他不是海南人,但這當并不妨礙他對海南粉的喜歡。
兩年多前,因在成都想吃海南粉,又不容易吃到,陳叔于是從海南朋友那里學來手藝,在老房子里賣海南粉搞耍。確實是搞耍,沒事就喜歡跑去海南耍的陳叔,在我去的前一天,他才因臺風“海燕”即將來襲而回到成都。
自知成都天生不臨海,不像海南那樣到處都是新鮮又便宜的海產品,陳叔的那碗海鮮粉湯,也屬于是引入成都后、搞耍的變通做法。除了蝦、鮑魚、魚餅等,其他翹葷多以豬肉、豬雜充量。按成都的物價,售價20元一碗,倒也算公道。
在海南本地,粉湯最初的形式其實就是用清湯或骨湯搭配白嫩的扁粉條、豬肝、瘦肉等食材,最后加入雞蛋?,無比簡單。隨著時間推移,海南粉湯才細分出有更具一方特色、更有地方口味的后安粉湯和港門粉湯等。
比起海南粉湯,小院兒中,更讓人動心的是陵水酸粉,只在周六提供。尤其是夏天,屬于“腌粉”中的一款的陵水酸粉,又香又酸,無比開胃。
陳叔剛掀開調料桌的蓋布,豐富的配料就讓人舒坦。
藤藤菜和韭菜燙好分別裝碗備用,小魚干、炸過的魚餅等自帶海的味道……每一樣都要往細米線里裝,最后澆上兩三勺紅黃紅黃、呈粘稠糊狀的湯汁,激活整碗酸粉的鮮爽。
口感滑溜溜,酸辣中帶有一絲發酵的回甜味,令人食欲大增。起源于海南陵水黎族自治縣的陵水酸粉,其最鮮明的特色就在于酸甜辣的醬汁和豐富的配料,味道講究一個每種味道都要平衡。
為了做好這碗陵水酸粉,陳哥專門在海南找了兩個做陵水酸粉的師父才學會。制作過程實在太復雜了,炒料、配料都復雜。“做了賣不完,只有倒”,很是不好將就。
光是使用到的調味品、材料等,就有十多二十種。邊說陳哥邊掰起手指拇邊數,粉、藤藤菜、韭菜、魚餅、牛肉、小魚干、魷魚干、花生米……
這些還只是配料,提前放在碗里的。大桶中的湯汁,炒料要加的調料至少也有七八種,包括海鮮醬等。一個問題,吃陵水酸粉要不要加黃燈籠?肯定要加。
生意好的時候,北巷里的陵水酸粉,每周六能賣出20多碗。限定,限量,去晚了,基本上只有粉湯可選擇。
全年,除了七月,每月月數和號數相同的那天,也是值得去北巷里的好時候,荷包蛋會免費變成雙黃蛋,討個喜慶。比如1月1號、8月8號,吃粉湯配的就是雙黃蛋。
特殊的安排,很多家長帶著小孩去吃粉,都喜歡得不得了。沒有運氣吃到雙黃蛋,離開北巷里的時候,我倒是在隔壁遇到了一家做了幾十年、真正無比傳統的糕點鋪。
80多歲的老爺爺,在老房子里用有幾十年歷史的老烤箱做的老味道,款款都好吃。下次專門寫一篇安利給大家,嗦完粉,順路可買。
買完東西,又可以去剛剛重新開放的望叢祠看荷花咯。
今日編輯 | 彭主任
本文系談資“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圖片
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逛個1500多歲的望叢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