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
在這個觀念急劇更替的時代,我們亟需一種新的視角去迎接多元的世界。
理解他人的觀念、他人的經驗,正逐漸成為當代中國社會的一種稀缺能力。因此,梁文道、熊培云、劉瑜、許知遠四位學者與理想國,共同策劃一套譯叢,試圖通過優秀的書籍,幫助讀者理解更復雜的世界。
M譯叢由此誕生。這是一套面向全球思想的譯叢,旨在以翻譯為橋梁,穿越噪聲與偏見,抵達更多的文化,理解更多的人群。
M譯叢 自推出以來,持續受到讀者的喜愛與好評,現已成為 理想國的招牌叢書之一 。我們將繼續堅信,對世界豐富性和復雜性的好奇,本身就是推動改變的力量。以書為鑒,我們既走向他人,也觀照自身。
今天,我們向大家推薦譯叢最新的67-71冊,它們均延續M系列的優良品質,從不同角度切入現實,帶領我們來到巴勒斯坦、美國、歐洲、東南亞等地區,探索歷史的深層結構和社會的張力:
《故國曾在》以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視角重審巴以困局,
《美國資本主義時代》全景展示美國經濟的演變歷程,
?《大清算》追蹤“二戰”后對納粹罪行的審判與反思,
《1914一代》展現“一戰”前后青年人的夢想與掙扎,
《滲透邊界的秘密貿易》揭示殖民時期東南亞地下經濟的隱秘真相。
也許我們無法親歷那些時期或地點,但閱讀讓我們有機會直面歷史中的人,和他們一起感受掙扎、抉擇與希望。
豆瓣均分9??分
限時5??折 ?
067
《故國曾在》序言節選
人類最可怕的悲劇之一,就是過度沉迷于自己的悲劇而忘記對其他人的好奇,忘記去了解其他人經歷過的悲??;尤其是面對仇敵的時候,我們有沒有能力去理解他們的生活呢? 本書的作者薩里·努賽貝正是一個葆有這種好奇心的人。
薩里·努賽貝出身于歷史悠久的阿拉伯家族,他記憶中的巴勒斯坦曾是多種文化共存的祥和之地,然而隨著兩次世界大戰的余波與數次中東戰爭,這一地區成為暴力與割裂的代名詞。巴以沖突是如何源起與演變的?為何國際社會多次斡旋都無果而終?巴勒斯坦的年輕人如何看待國家的未來?作為歷史的親歷者,薩里講述自己與家族的愛憎沉浮,以及巴勒斯坦人的艱難求存;他的人生也是巴勒斯坦歷史的縮影。從一心治學到游走于巴以政權之間促成和談,他的經歷頗為戲劇性,曾被巴勒斯坦人斥為“叛徒”,又被以色列當局抓入監獄。
中東沖突很難找到“中間立場”,薩里可謂在夾縫中生存,但他始終堅持和平與共情。在猶太人的苦難已經廣為人知的今天,探索巴勒斯坦人的視角或許可以令我們對中東問題,甚至是更為宏大復雜的問題,形成更完整全面的認知。
上下滑動,查看圖書簡介
我著手寫自己和家人的經歷,這完全出于一個意外。我本想在電腦里打開我的童話,但手誤打開了另一個文檔——我父親寫的關于1947年至1948年巴以戰爭的回憶錄。我的兒子巴拉克掃描了油印的原本,存進了我的電腦,我對此并不知情。
二十年前我父親去世后,我就再也沒看過這份稿子。我坐在拉德克利夫研究院的辦公室里,閱讀他筆下的戰爭,心中平添幾分驚愕。在寫下他的回憶錄之后,我父親經歷了漫長的政治生涯,擔任過約旦國防部部長、耶路撒冷市長和駐英大使。而這部回憶錄寫于他的青年時期,那時的他還沒有形成后來的理想—在飽經戰亂的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起一個自由的現代阿拉伯國家。
如果說我寫下我自己這部回憶錄是出于什么愿景,那就和我父親當年寫下他那部回憶錄的愿景是一致的。他給我留下的最好的遺產就是希望,為此,我把本書獻給他。這些年來,我也有不少理想被無情摧毀,但我和父親一樣,相信人生遠遠不是種種錯誤所能概括。曾經,父親對我說過,廢墟中的碎石往往是最好的建筑材料。
068
《美國資本主義時代》序言節選
在本書中,喬納森·利維把始于17世紀英國殖民者定居北美,延續至21世紀大衰退的美國資本主義發展劃分為商業、資本、控制和混亂四個時代,全景展示了美國經濟的演變歷程。在商業時代,經濟產出與增長主要依賴奴役勞動,且受制于自然環境,投資自然流向了土地與奴隸。南北戰爭后,奴隸資本在政治上被摧毀,見證了工業資本主義出現的資本時代到來。在資本時代,大規模工業投資史無前例地提高了生產力,但投機性的繁榮與蕭條信貸周期也反復出現,經濟劇烈波動最終引發大蕭條。為應對危局,政府積極出手干預,試圖消除資本主義的不穩定性,更在二戰期間借投資軍工復合體終結了大蕭條。但是,冷戰、反對國家監管和經濟危機也是這個時代的主題。1980年后,隨著政府監管放松,混亂時代開啟,資本告別實體結構,變得更加金融化、無形化和杠桿化。缺乏監管的金融業急速擴張,但不平等也顯著加劇,大崩盤與占領華爾街運動接踵而至。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后,美國的資本主義又一次處在了十字路口。除了人口趨勢、貿易模式、增長率、能源體系、投資偏好和生產力指標,作者也關注托馬斯·杰斐遜對英國人的鄙視,梭羅對商業的道德批判以及赫爾曼·梅爾維爾的回應,勞工暴力運動,白人至上主義的積習難改,20世紀的購物中心,第二波女性主義者對婚姻的批判,眾多股票市場投機行為的隨心所欲,里根對市場的樂觀主義,奧巴馬對銀行家的愛恨交加。
上下滑動,查看圖書簡介
任何一個歷史學家都會告訴你,溯本求源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一個開端,通常只不過揭示了另一個開端的存在。不過,撰寫這本書的由頭,我還是大致知道的。
十多年以前,我正走在新澤西的普林斯頓城里。時間是2008年的 9 月 15 日,星期一。第二天,我要去一趟紐約城,跟我一個在華爾街工作的朋友共進午餐。但我收到了來自這位朋友的一條短信,顯然,鑒于當時正在發生的事情,他沒辦法在周二赴約了。發生了什么事情?我之前并沒有關注新聞。一個月前,我剛來到普林斯頓大學,當時的我,是個正拼命趕著完成博士論文的新晉助理教授。剛剛被錄用的我,實在是夠幸運的。很快,學術就業市場也將崩潰。專注于完成論文,從而保住工作的我,并沒有意識到,我所選擇的這一學術課題——資本主義——當時正在以最蔚為壯觀的方式從內部垮掉。因為,就在2008 年 9 月 15 日星期一那天,紐約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布破產。驚恐萬狀的銀行家們幾乎全面停止了相互交易。陷入停頓的全球金融體系瀕臨垮臺。美國財政部部長漢克·保爾森對著辦公室里的一只垃圾桶干嘔不已。大衰退就此開始了。
我完成了我的學術論文。2009 年春天,發生了一系列銀行“壓力測試”,恐慌最終平息了。我為一群熱情洋溢的本科生開設了一門美國資本主義史的課程。授課內容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不久便告終止,而這是當時現存歷史文獻所觸及的最近節點。這時候,他們很不滿意。這些學生想要知道故事的全貌,想要知道所有一切是如何拼在一起的。我也想知道。
自那時起,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一部關于19 世紀風險與金融的史學著作。我還在講授著這門課,只不過最后是在芝加哥大學,我在那里拿到了博士學位,目前也受雇于這所學校。每一次講授這門課的時候,課程內容的終點都會朝著當下移近一些,而2008 年則相應地變遠一點。我試著去捕獲故事的全貌,搞清楚所有一切是如何拼在一起的。于是,我寫下了這本書。然后,就在我2020 年完成書稿之時,經濟再一次急轉直下。撰寫這本書的過程,如同接受一次教育。
?069
《大清算》前言節選
從華盛頓特區的大屠殺紀念館,到柏林人行道上刻有銘文的銅片,納粹暴行受害者的紀念設施遍布全球。每年有超過100萬游客參觀奧斯維辛集中營,反思罪行的活動也在此舉行?!皧W斯維辛”經常被用來指代納粹大屠殺,但把目光止于一個集中營遠遠不足以伸張正義。如何全面公正地定義“受害者”與“加害者”,納粹迫害在幾代人、幾大洲之間遺留了怎樣的長期影響,都值得更深入地思考。
本書考察“二戰”后幾十年間的審判與證詞、加害者與被害者的言談,從更廣義的角度探討納粹清算,力求校準正義的天平;揭示在歷史長河中,納粹暴力的非人道程度遠勝于后來人們對它的解釋。從早期的排猶政策到“安樂死計劃”、猶太隔離區、死亡集中營,再到戰后幾十年有選擇性地認罪,作者消解了官方的神話——所謂的“直面過去”實則是“絕大多數施暴者未被追究責任”。在東德、西德、奧地利等第三帝國繼承國,對納粹的追責力度大相徑庭,冷戰格局加劇了清算的復雜性。司法審判有選擇性地進行,前納粹分子輕易重返社會。在清算未能徹底進行的背景下,加害者與受害者的后代背負納粹主義的遺產前行,暴力的后果仍在時間中回蕩。
上下滑動,查看圖書簡介
納粹大屠殺的滔天大罪常常會被濃縮成一個詞語:奧斯維辛。
然而,當我們主要把目光投向這一標志性的罪惡場所時,我們常常會忽略,在行兇犯罪之人一側,個體會因錯綜復雜的方式糾纏在一起,而在受害者一端,那些掙扎著最后死去,以及克服萬難茍活下來的人,彼此之間又是那么不同,他們的經歷也那么參差錯落。
我們同時還錯失了納粹迫害所產生的跨越不同時期、橫跨各個大洲的長遠意義。雖然歐洲這段黑暗歷史的文化形象和公共形象眾所周知,但是如今的歐洲對其記憶中的面貌是有所揀選的,對于在納粹治下被暴力席卷的人來說,這些選擇性的面貌和廣為流傳的形象,都無法公正地處理他們各式各樣的主觀體驗和后遺癥。
清算這段仍舊令人不安的歷史,需要我們進行許多嘗試,在法庭上也好,在自述中也罷,去糾正那些持續至今的失衡,去審視那些橫亙不去的不公。
這是一部下筆艱難的書。它要講述的是,被卷入納粹治下的集體暴力具有怎樣特別的性質;它要探索的是,在分隔行兇者和受害者的深淵的兩側,是否都有一條能夠走出并超越這段恐怖時期的道路?!洞笄逅恪凡粌H講述大人物和大場面的故事,還有大體上處在公共敘事的雷達和媒體的聚光燈之外的人。它探究的是,人們是怎樣被其經歷所改變,以及在不同的事后條件下,甚至當國家和司法系統都無法將罪人繩之以法時,人們會怎樣清算這段“已然過去卻又不肯過去”的時期的長遠意義。
這是一樁危機四伏的事業。主題是如此宏大,材料又瀚如煙海。為了將形形色色的模式,以及人們對這段意義重大的過去的個體反應傳達出來,我選取了許多案例,涵蓋了不同的主題、群體和地區。我著重描寫了這些案例,并探討了牽涉其中的人們的主觀體驗,而那些已經被汗牛充棟的文獻所涵蓋的廣闊歷史背景、方針決策、戰略和大事件,我只會淺嘗輒止。我時不時地會建議讀者閱讀相關的二手文獻,畢竟我從未指望窮盡這個主題,或做到面面俱到。
《大清算》的畫布鋪得很大,我也很清楚地意識到,這樁事業的規模過于龐大,得出的結果也不可避免地有所缺失。這些議題所牽涉的令人難解的殘忍與困難是那么不可窮盡,對其深遠余波的處理則是那么困難,勢必讓所有討論都付之闕如。要真正公正地對待這段歷史,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不僅法庭和自述做不到,歷史分析恐怕也束手無策。盡管如此,努力去理解這些危及無數人的迫害和集體暴力的特征,并且理解其時至今日仍舊徘徊不去的影響力,仍舊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070
《1914一代》序言節選
1914 年那一代青年人在人們的記憶、情感和傳說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在這本觸動人心的書中,羅伯特·沃爾將這一代人從史書定論的遮蔽中拯救出來,令他們能夠被世人理解。 他講述了這群青年人的故事:他們是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和意大利的中產階級精英,代際意識將他們團結在一起,獨特的民族主義經歷令他們與眾不同。
這些人出生于 19 世紀末,當時理性的世界正瓦解為一個非理性世界。他們注定要統治世界;然而,他們的生活被世界大戰打斷,這使他們不得不去尋找自身與歷史、與未來的聯系。通過研究大量小說、詩歌、自傳、回憶錄、社會學論文、哲學論文、學術講座、政治演講、對話錄音、信件、個人日記和報紙文章,本書重現了這一尋找過程,精彩呈現了當時歐洲的集體心態與個人心態。
本書關注思想背后人的經歷,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及其如何攪動參與者的人生。展現代際意識的凝聚力與紐帶作用,令讀者收獲了新穎的視角與背景,去理解悲觀主義和絕望情緒的蔓延、自由主義和人道主義的衰落、法西斯的興起,以及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歐洲進步國家突然爆發的暴力事件。
上下滑動,查看圖書簡介
1914年一代——閉上眼睛,你的腦海會出現許多圖像:學生成群結隊地奔赴戰場,步槍上插著鮮花,嘴里哼著愛國歌曲,他們太輕也太天真,毫不懷疑前方有什么血腥的死亡之旅在等待他們;戰壕里的士兵,他們扭曲的笑容和逃避的眼神顯示出他們與死亡離得有多近;20世紀20年代的享樂主義者,他們嘴角叼著香煙,直視的目光和桀驁的臉龐寫滿了反叛與絕望;人海中嶄露頭角的共產主義者,已經成為他們聲稱引導的那場運動的階下囚;嘴唇緊閉、姿勢僵硬,對人對己均冷酷無情的法西斯主義者;憤怒的反戰分子;對戰壕的壯觀念念不忘的退伍軍人;還沒結婚便已成為寡婦的韶華已逝的女子;“為了一只牙齒已經掉光的老狗,為了一個滿目瘡痍的文明”而被架上刀俎,慘遭毀滅的迷惘的一代。
在我們對20世紀初的印象中,這些圖像占據著特殊的位置。它們點綴了我們的記憶,并不知不覺地爬上我們那些最優秀的書籍。它們是我們觀察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那段時期的棱鏡。電影、小說、詩歌、自傳、歌曲、紀念品把這些圖像永遠地印在了我們的大腦最深處。誰能忘記雷馬克筆下那些年輕士兵的哀嘆:無論生死,他們的世界都永遠地消失了;海明威筆下的杰克·巴恩斯把自己永遠不可能回去的男人回憶都沉浸在了酒精之中;或者是那個向一切告別,并且為了馬略卡島的世俗快樂而拋棄了衰落的英國的羅伯特·格雷夫斯?
可是,盡管有著無法抗拒的魔力,盡管極大地影響了我們的想象力,盡管盤踞在我們的意識深處,但這些圖像的狀態卻是變動的。它們像死去士兵的靈魂一樣,徘徊在一片介于文學和傳奇之間的無人地帶。有的自相矛盾,有的則與歷史學家所了解的不一致。人們全都對“代”是什么感到困惑。如果有人問“1914年一代”這個短語的意思,并堅持要你給個定義,我們中有多少人能將這些圖像壓縮成一幅和歷史有關的完整圖畫,就像現在我寫的這樣?我們中有多少人能從一個個作家的名字,從與命運有關的模糊概念,從對傷亡名單(很長)和戰爭影響(很大)的籠統回憶中,得出對這些人生活的時代以及他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的令人滿意的解釋?說到這里,我們中又有多少人能有把握地說所謂的“1914年一代”到底指的是什么?事實上,人們忍不住會說,如果戰爭一代是“迷惘的”一代,那是因為他們沒有歷史;他們的歷史之所以找不到,那是因為被神話掩蓋了。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將1914年一代從虛幻的神話中拯救出來,讓他們回歸真正的歷史。這件事看起來非常值得去冒險一試。1914年一代的歷史也許可以出其不意地闡明大戰的起源及其對參戰者的影響。它有可能幫我們理解那些關鍵的事態發展,例如悲觀和絕望情緒的蔓延、自由主義和人道主義價值觀的衰落、共產主義和法西斯運動的興起,以及1914年至1945年間歐洲最進步的國家突然爆發的狂熱行為。你甚至可能希望這本書提供一個全面看待這一時期的新視角——或者至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當時的各種沖突和利害關系。
071
《滲透邊界的秘密貿易》序言節選
從1865年至1915年,英國與荷蘭在東南亞劃分了各自的殖民范圍,開辟出新的邊界線。然而,這一過程卻助長了由鴉片販子、假幣走私者、人販子和軍火商組成的龐大地下經濟網絡,邊境地帶的走私活動尤為活躍。
通過深入研究報刊雜志、旅行日記、司法檔案、歷史影像、航海日志、國際條約以及口述歷史等史料,塔利亞科佐展示了英荷殖民國家形成期間,統治力量與走私者在邊境地帶進行的激烈較量。為了鞏固統治,殖民政府探索、劃定并執行其領土邊界,借助測繪、通信、水文學、交通運輸、醫學、法律和軍事等多個領域的技術創新,力圖加強對走私活動的監控和打擊。然而,走私并非孤立現象,而是一種普遍的反抗手段;走私者也非來自單一的社會階層或民族群體,而是涵蓋了殖民地內外不同背景的人群。他們利用地方知識、分散居住的人口、腐敗的官員,甚至模仿國家的某些技術手段,持續挑戰殖民帝國的權威。在此過程中,普通民眾、合法商人、走私者與海盜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合法與非法活動、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關系也呈現出錯綜復雜的面貌。
時至今日,走私仍然是一些東南亞國家邊境生活的一部分,走私者與國家之間的博弈未有止息。盡管邊境常常被嚴格管控,但總有人試圖突破限制。因為,對權力、道德和利益的追求從未停息。
上下滑動,查看圖書簡介
1890年5月22日,北蘇門答臘島亞齊一個受荷蘭控制的小國統治者,用馬來語寫了一封短信。收信人是一個叫峇峇曾的華人,他住在馬六甲海峽對岸的馬來半島上的英國殖民地。亞齊頭領告訴這位華商,他需要一些東西:20支后膛槍、20條俄制肩帶、火帽、槍油,還有其他東西。作為回報,頭領承諾從他自己的農作物收成中拿出一批胡椒,這在馬六甲的公開市場上可以為峇峇曾帶來不錯的收益。這封信是通過兩名擔任信使的亞齊女人送出的。至于這筆交易是否真的發生過,這趟將武器和彈藥走私到荷屬東印度群島(以及再從當地運出胡椒)的旅程是否遭到殖民當局的阻撓,如今沒有留下記錄。
不過,有兩件事是可以肯定的。在東南亞殖民地的英荷邊疆經常發生這類走私活動,很多時候(甚至大多數時候)都未遭發現。從1865年左右開始,到1915年大致結束,英屬和荷屬東南亞殖民地之間3000千米的邊界一直處在變動當中。這50年間,雖然這兩個殖民地國家并不樂意,但走私商品經常越過邊境。
這封100年前寫給峇峇曾的信,很好地概括了本書中提出的一些主要問題。第一,所運輸的貨物是什么性質?當貨物穿越國際邊界等不穩定空間時,它們的性質是否固定?時間、地理和其他因素如何幫忙確定貨物何時被視為違禁品,何時不是?第二,文化在“走私”中扮演什么角色?開展此類活動的伙伴關系是怎樣以及何時建立的?誰參與其中?種族、語言和階級在這些商議中扮演什么角色?第三,國家是如何“看待”的?哪些因素影響了國家(尤其是邊疆諸國)的視角?技術對國家和走私者而言扮演什么角色?大多數情況下,“走私者”使用什么規避機制,瞞騙掌握大量優勢資源的國家?
在本書中,我按年代順序記錄了19、20世紀之交前后50年英荷邊疆上各種“秘密貿易”的性質、實踐和程度。這一走私環境的動態是怎樣的?從種族、地理和社會階層的角度看,這套系統是如何運作的?為什么新加坡,以及檳城、馬六甲和納閩等港口會成為這種商業活動的理想中心?它們的經濟觸角越過邊境,延伸到荷屬東印度群島上多遠的地方?
這些問題將在本書以下五個部分中得到解答,它們又分為大致相等的兩編。第一編有兩部分。第一部分考察了這兩個殖民地國家在1865年至1915年間是如何通過各種監管、攔截和執法機制(如測繪、勘探和武裝力量)來構建邊境的。第二部分追問殖民地國家認為邊疆地區的哪些群體和現象具有威脅性,特別是跨境走私和遷徙等活動帶來的危險。本書的后一編探討各種各樣打著不同算盤、有著不同顧慮的走私者,怎樣跨越這一條在實際上和殖民想象中被建立起的邊界。第三部分通過三種違禁商品的例子來討論此類越境:毒品、偽幣和人口販賣。第四部分隨后將視野縮小到單獨一種走私買賣上,即非法武器和彈藥的跨境貿易。最后,第五部分通過一樁案件來討論這些問題,即1873年“金萬安”號帆船因在亞齊海岸涉嫌“走私”而被抓獲。在此后的25年里,這一案件的法庭記錄,包括參與者自己的陳述,打開了一扇了解當時的走私世界的獨特窗口。
原價702元,限時五折,僅需351元?
“如果沒有翻譯,
我們無異于住在彼此沉默、言語不通的省份?!?/p>
“翻譯不僅僅是言詞之事,
它讓整個文化變得可以理解?!?/p>
在暑期即將來臨之際,『理想盲盒』再次上線,戳上方海報了解詳情。
?書目全部換新,都是從來沒有在盲盒中出現過的圖書;
?所有圖書豆瓣評分依然不低于7分;
?每份都會送出一個理想國文創帆布袋;
?增加【體驗款】,方便書友嘗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