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王華,字墨媛,原名汪云華,1968年8月生于蕪湖市,黃山市屯溪美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當代書畫研究院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北方畫院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一級美術師,中國書畫藝術委員會會員,安徽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黃山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喜歡文學,愛好作詩詞,署名王華(墨媛)發表多篇美術論文,其中《傳統文化是當代美術創新的時代訴求》、《中國畫與中國文化的內涵及文化品格》、《藝術家王華談石濤一畫論》、《談談如何追求山水畫的文氣與雅致》等被多家網站收入文庫。2008年7月中國文藝出版社《美術時空 王華國畫作品特刊》發行、2014年1月《中國品牌》雜志總第79期中國藝術家欄目第126-127頁刊登人物簡介及國畫作品。
王華作品《黃山皮蓬》
“破勢”在中國畫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既是一種具體的技法手段,也是一種深層的藝術理念和美學追求。它的核心含義是:
打破原有的、可能趨于單調、呆板或過于規律的視覺趨勢、布局、節奏或平衡,從而創造出變化、沖突、趣味、生機和更高層次的和諧。
我們可以從幾個層面來理解“破勢”:
1. 打破布局的單調與平衡:
當畫面元素(如山勢、水流的走向、樹枝的排列、物象的分布)過于規整、平行、對稱或方向一致時,畫面會顯得呆板、缺乏生氣。
“破勢”就是主動引入一個相反、相異或具有沖突性的元素或趨勢,打破這種單調的秩序。 例如:
一排平行向上升的山峰中,突然有一座山脊斜插向下。
一片垂直的竹林中,斜插出一根彎曲的竹竿。
平靜的水面邊緣,突然出現幾塊嶙峋的怪石打破水岸線的平直。
整齊排列的花卉中,有一朵花或葉子以不同的角度探出。
2. 打破筆觸的單一與流暢:
在運筆過程中,如果線條過于均勻、光滑、方向一致,會顯得匠氣、缺乏表現力。
“破勢”可以通過改變筆鋒、速度、力度、干濕、方向來打破這種單一的筆勢。 例如:在流暢的長線中突然加入頓挫、飛白或短促的側鋒。用濃重、干澀的筆觸“破”掉原本清淡、濕潤的墨色區域(這本身也是一種“破墨”技法)。在順鋒為主的描繪中,加入逆鋒或拖筆,制造沖突感。
3. 打破墨色的平板與和諧:
墨色的濃淡干濕分布過于平均或過渡過于平滑,也會顯得平淡。
“破勢”常用強烈的墨色對比或突兀的墨塊來打破既有的墨色格局。例如:在淡雅的山水背景中,用濃墨點出醒目的苔點或畫出一棵深色的樹(“點醒”畫面)。用焦墨枯筆“破”開一片濕潤的淡墨暈染。在工整的勾勒中,潑灑或暈染一片墨色,打破線條的拘謹(大寫意中常見)。
4. 打破構圖的常規與穩定:
傳統的構圖法則(如“之”字形、S形、三角形構圖)提供了穩定性,但有時也需要打破常規的視覺引導線或重心分布。
“破勢”可以表現為引入一個“險”的元素,讓畫面產生張力或意外感。例如:主體物像偏離視覺中心,甚至靠近邊緣。畫面主要趨勢向左,卻有一個強烈的元素向右“拉扯”。利用題款或印章的位置、形狀來“破”掉畫面大塊空白或平衡過于傾斜的構圖。
王華作品黃山《蓬萊三島》
“破勢”的目的與意義:
制造矛盾與沖突:這是最直接的效果,避免畫面平淡無奇。
產生節奏與變化:“破”帶來了中斷、轉折、對比,使畫面有了抑揚頓挫的韻律感。
增加趣味性與生動性:打破常規帶來意外和新奇,使畫面更耐看、更有活力。
突顯主體或重點:通過“破”,可以形成視覺焦點,吸引觀者注意。
體現畫家的膽識與個性:敢于“破”需要勇氣和藝術判斷力,是畫家藝術個性的體現。
追求更高層次的和諧:“破”不是破壞,而是為了建立一種在矛盾沖突中達成的、更具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的新平衡與統一。所謂“不破不立”、“破而后立”、“亂中求序”。
契合自然之道:自然界本身就不是絕對規整和平衡的,充滿了變化、沖突和意外。“破勢”正是對這種自然生機的藝術再現。
總的來說:“破勢”是中國畫中一種主動制造變化、打破僵局、注入生機的藝術手法和理念。它通過引入對立、沖突、異質的元素(在布局、筆觸、墨色、構圖上),打破原有的單調、平衡或趨勢,從而創造出視覺的張力、節奏的變化和更深層次的和諧,使作品避免匠氣,充滿活力和藝術感染力。它是中國畫“計白當黑”、“虛實相生”、“陰陽互濟”等哲學思想在實踐中的重要體現。理解“破勢”,有助于更深入地欣賞國畫作品中的精妙之處,體會畫家在看似隨意的筆觸或布局背后所蘊含的深思熟慮和藝術匠心。
王華作品黃山《喜鵲登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