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因“不務正業”而亡國的君主,陳后主陳叔寶、南唐后主李煜和宋徽宗趙佶是典型代表,如果說前兩位治理的是割據政權,走向滅亡實為必然,那么宋徽宗把一個處在上升期的北宋搞到亡國,就很難讓人同情了。
元代宰相脫脫評價趙佶:“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這話非常恰當。本來是一個閑散王爺,在太后與權臣的運作下登上帝位,為君之后,他照樣不改昔日作風。不過,當上皇帝后趙佶的藝術進步突飛猛進,他命手下搜集歷代名家書畫,朝夕臨習。
學界認為,宋徽宗是“瘦金不及花鳥,花鳥不及人物,人物不及狂草”,也就是說他最擅長的是草書。遼寧省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便是趙佶的《大草千字文》,此作可是大有來頭。
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宋徽宗趙佶40大壽生日宴上,君臣觥籌交錯,極盡暢快,此時的他意氣風發。宴會結束后,趙佶趁酒興未散,命人取來紙筆,須臾之前便完成了這部《草書千字文》,全卷洋洋灑灑、恢弘大氣,每一筆都縱橫開張,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有網友看后直言“美嗎?拿江山換的!”
等到酒醒后,趙佶再看此作,直呼有“天人相助”,再也寫不出來了。《草書千字文》遞藏有序,曾歸紹興內府、賈似道、周天球、項元汴、梁清標、乾隆等人所有。溥儀被趕出紫禁城時,都不忘將它夾帶出宮,1945年時被繳獲,就近入藏遼博。
郭沫若深愛此帖,多次親臨觀賞,還為它寫下了題簽“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遼寧博物館藏。郭沫若題”此作全卷縱29厘米、橫接近12米,洋洋灑灑進百行,總計1000余字,字徑大小不一,小的約3厘米,大的足有10厘米。
《草書千字文》有三大珍貴之處:其一是材質名貴,寫在11.72米長的描金云龍底紋白麻紙上,全卷無接縫,而且這種工藝已經失傳了;其二保存極為完好,不僅一字不缺,紙張也沒有絲毫殘損,直到今天看上去依舊熠熠生輝;其三,此作草法極為精湛,取自張旭、懷素,書寫時心手合一、自然流露,全卷沒有任何的板滯和敗筆。
筆法上,融懷素的圓轉與瘦金體的勁挺,起筆側鋒,切入凌厲,行筆中鋒絞轉,瘦硬中藏韌勁,收筆帶自然飛白,較懷素草書更有“鐵畫銀鉤”質感,剛柔相濟。結字欹側生姿,隨勢變化,空間對比明顯,打破狂草的過度張揚,章法貫通如江流,字群隨文勢聚散,無刻意擺布的板滯。墨法濃淡自然,枯潤相生,盡顯書寫時的酣暢,無刻意 “漲墨” 的做作。
董其昌評“徽宗草書,得旭素之骨,兼帶玉箸之姿,帝王中僅此一人”臨摹既可豐富晉唐宋草書筆法,又能鍛煉草書書寫的收放。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了博物館級超高清1:1復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便于您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