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二年(1033年),劉太后去世。死前留有遺命,尊楊氏為皇太后,與皇帝同議軍國大事。楊氏對政治不感興趣,喜歡修身養(yǎng)性,捐贈錢物修建了道觀禪院。因所居宮殿名為保慶宮,而被稱為保慶皇太后。景祐三年(1036年)十一月,楊太后去世,年五十三歲,葬于真宗趙恒永定陵西北隅。追謚為莊惠皇后,后改謚為章惠皇后。
宋仁宗趙禎
1.溫成皇后張妼晗(1024-1054年):河南永安(今河南鞏義市)人,追封清河郡王張堯封的次女。母親曹氏擅長歌舞,姿容艷麗,在齊國大長公主家當歌舞者。大長公主讓張氏進入宮中仙韶部(宮廷音樂的官署)。八歲時,張氏入宮,由宮人賈氏撫養(yǎng)。
仁宗在宮中宴飲,席間叫了仙韶院的樂伎歌舞助興。張氏出眾的姿容,優(yōu)美的舞姿,深深吸引了仁宗。張氏不僅外貌出眾,還聰明伶俐、靈巧可愛,能言善辯。尤其擅長揣摩皇帝心思,深受仁宗的寵愛。寵冠后宮,勢動中外。仁宗因她是良家子,待遇比一般人高。張氏曾想仁宗封其伯父張堯佐為宣徽南院使,遭到知諫院包拯的強烈而作罷。
先后受封清河郡君、才人、修媛、美人、貴妃,生下安壽公主、寶和公主、齊國公主,得到宋宗專寵,禮儀逾于曹皇后。皇祐六年(1054年)正月去世,年三十一歲。仁宗傷心不已,停朝七天,自制挽歌詞。追封皇后,謚號溫成,保留她居住的寧華殿閣。
題外話:皇帝封賜官員竟被大臣阻攔
在宋仁宗的心中,張貴妃(即溫成皇后張氏)的地位無人可以替代。而張貴妃喜歡為自己的親戚求官,尤其是她的伯父張堯佐。一天,張貴妃懇求宋仁宗封她的伯父為宣徽使。張貴妃一臉嬌柔、目含秋水,深深感動了宋仁宗。宋仁宗答應了她的請求。
次日,宋仁宗準備上朝,張貴妃到門口送別。她溫柔地撫摸著宋仁宗的腰背,輕聲提醒:“官家,今天可別忘了為張堯佐求個宣徽使的職位。”她的語氣里滿是寵溺,宋仁宗心中一軟,就笑著答應:“愛妃放心,朕一定會辦到。”然而,當宋仁宗踏入朝堂,準備發(fā)布任命時,卻遭到了包拯的強烈反對,認為此舉不合規(guī)矩。
包拯與七名言官一起上前與宋仁宗爭辯,堅決不同意對張堯佐的任命。宋仁宗解釋說:“宣徽南院使不過是一個職務,給張堯佐也無妨,何必如此反對?”言官唐介站出來回應說:“宣徽南院使雖是低官,但太祖、太宗都曾擔任過,豈能說它是‘粗官’?”包拯的言辭更為激烈,他說,任命張堯佐宣徽使職位是“失天下之望,誤天下之事”。說到激動處,唾沫飛濺到了宋仁宗的臉上。宋仁宗作為一位仁愛的皇帝,盡管心中難以平復,仍決定采納包拯等人的意見,放棄了封張堯佐為宣徽使的計劃。
朝議結束,宋仁宗回到后宮,張貴妃滿臉笑容地迎接他,像一朵盛開的花兒。她依舊以溫柔的態(tài)度關切地問候:“陛下今天可順利辦到我所求之事?”宋仁宗一臉無奈,卻也不急于責怪她。他輕聲對張貴妃說:“愛妃啊,你可知道,包拯是御史,他的唾沫已經濺到朕的臉上。”張貴妃聽后,不僅沒有哭鬧或責怪,而是理解地安慰他:“陛下,盡力而為就好,成功與否,已不重要。”后來,在張貴妃的堅持下,宋仁宗改任張堯佐為淮康軍節(jié)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靈宮使,并賜他的兩個兒子進士出身。
2.皇后張氏(?-1028年):貝州清河(今河北清河縣)人,左驍衛(wèi)上將軍張美曾孫女,鄧州觀察使張守瑛之女。長得美貌如花,嬌俏可愛。天圣初年(1023年),仁宗十五歲時,劉太后準備為他完婚,選了幾個有身份的少女進宮,作為皇后候選人。
有已故中書令郭崇的孫女郭氏,已故驍騎衛(wèi)上將軍張美的曾孫女張氏等。仁宗一眼就相中了如花似玉、秀麗迷人的張氏。此時,仁宗尚未親政,權力在嫡母劉太后的手中。天圣二年(1024年),劉太后立郭氏為皇后。張氏卻備受仁宗的寵愛,天圣四年(1026年),封為才人。天圣六年(1028年)九月,病重的張才人晉封為美人,五天后逝世。
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劉太后病逝,仁宗親政。意欲廢掉郭皇后,受大臣阻攔。十一月,按照仁宗的意愿,追贈張氏為皇后。命內園使岑守素即故塋為陵闕,而不立廟。景祐元年(1034年)二月,仁宗追贈張氏名義上的父親張守瑛為鄧州觀察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