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2025(第七屆)中國城市水環境與水生態發展大會暨三峽環境科技大會在蘇州市吳江區召開。會上,中國市政中南院設計的武漢市南湖水環境提升工程,歷經符合性審查、專家函評、網絡投票、線上答辯等四輪嚴格評審,入選“2025長江大保護優秀實踐案例”,成為全國七個獲評項目之一。
系統施治顯成效 多維攻堅促蝶變
江城武漢因水而興,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譽。南湖作為全市第三大城中湖,地處高密度城市建成區,不僅承載著37.44平方公里流域的生態功能,也與60萬常住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過去的南湖碧波蕩漾、漁舟唱晚,然而上世紀90年代起,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流域內排水管網長期高水位運行,溢流污染頻發,湖泊水質持續惡化至劣Ⅴ類,富營養化問題突出。
為破解這一困局,南湖被列入武漢市“四水共治”優先實施水體。中國市政中南院于2019年承接南湖水環境提升工程設計工作,秉承“水清、岸綠、景美”的治理目標,采用“控制外源污染、削減內源污染、生態修復、加強管控”的技術路線,實施“初雨收集及處理、污水收集快速通道、生態工程、智能化工程”四位一體綜合治理,系統解決溢流污染、面源污染等難題。
工程投運后,年平均削減入湖TP 92t、COD 15178t,TP年均濃度下降至0.1mg/L以下,南湖水質持續改善,穩定達到IV類,不僅提升了城市綜合品質及競爭力,再現“南湖水綠千帆渡,獅子山青百鳥飛”的景象,更通過改善下游水質削減排江污染物總量,助力長江大保護。
項目受到中央、湖北省、武漢市高度關注。目前,南湖治理經驗已被推廣應用于武漢湯遜湖、黃岡遺愛湖等湖泊流域治理中,成為水環境治理的標桿范例。
技術創新樹標桿 智慧集約立典范
武漢市南湖水環境提升工程應用大量創新技術,創造多個第一,推動區域水環境治理提質增效。
在初雨收集系統中全國首次采用“智能截流井+水力旋流分離器+管道沖洗”先進技術,并首次提出了在設計重現期條件下基于芝加哥雨型以初雨棄流時間為設計參數的調蓄深度計算方法,有效解決大型城市內湖面源污染問題。
國內已建成最大規模初期雨水處理廠,華中地區已建成最大規模初雨調蓄池。調蓄池采用三座調蓄池串聯依次溢流進水和多種沖洗設施組合使用的技術手段,有效應對間歇來水、水質水量復雜多變的難題。
項目為湖北省已建成水域生態修復面積最大、大型湖泊中水域修復面積占比最大且為重度富營養化湖泊水生態修復成功案例,修復后的南湖水體水下森林叢生豐茂,構建起穩定健康的水生態系統。
深度應用InfoWorks ICM模型、CFD、BIM+GIS+IOT等信息技術,建成省內首例湖泊流域智慧管控平臺,實現排水系統的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為南湖水務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和決策手段。
采用高度集約化設計手段將初雨處理及管理設施全部疊建于調蓄池上部,用地節約57%以上。通過優化工程方案節約建設投資約5600萬元,運行節能24.6萬kW·h/年,樹立了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典范。
來 源 :微信訂閱號“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僅 供分享交流 不作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和原作者出處。 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審核: 《凈水技術》社長/執行主編 阮辰旼
推薦閱讀(點擊標題跳轉)
《凈水技術》2025年活動計劃
《凈水技術》刊務理事會歡迎廣大水務企業加盟合作
詳情可咨詢市場部 :孫編輯 1590087821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