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羅莎莎 通訊員 高楚晗
簡餐、小食、粉面、自助…類似這樣以美食為特色的SPA會館,在全蘇州有400余家。提供餐飲服務的KTV、棋牌室、私人影院等其他休閑娛樂場所,近年來更是層出不窮。然而,面對“舌尖上的誘惑”,消費者能吃得放心嗎?
2024年12月,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責過程中發現,轄區某影院式足道店為消費者附帶提供餐飲服務,但并未取得食品經營許可或備案。承辦人經分析研判認為,上述情況很可能并非個例。
經實地調查,轄區有多家養生按摩、KTV、棋牌室等休閑娛樂場所,雖然提供各類餐食,但營業執照無餐飲服務經營范圍、無食品經營許可、也無備案,稱得上是“三無”商家。這意味著上述食品經營行為處于監管盲區,存在較大的食品安全隱患,開展整治刻不容緩。
將美食與按摩、棋牌等休閑娛樂活動結合,屬于食品經營的新興業態。然而,這些商家分布零散、場所封閉,涉及多個監管部門,如何獲取它們的經營狀況,精準、高效地排查監督線索?相城區人民檢察院決定依靠“大數據”的力量。
“我們通過企查查,獲取了轄區474家休閑娛樂場所的名稱、地址、營業執照等基本信息,加上美團、大眾點評抓取的平臺商家信息,以及從行政機關獲取的許可備案信息,形成了基礎數據庫。進而研發出休閑娛樂場所違法從事食品經營監督模型。”第四檢察部主任劉鳳琪介紹說。
要將“數字之力”轉為“治理之力”,仍有許多現實問題亟待解決。正在經營的商家該選擇食品經營許可還是備案?新涌入的商家能否在注冊之初就規范經營范圍?2025年1月,相城區人民檢察院與市場監督管理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行政審批局等部門召開聯席座談會。
會上,檢察機關向監管部門移送了模型篩查出的15個問題商家和200余條風險線索,各方還就食品經營許可、備案的適用范圍深入探討并達成共識,同時表示將加強事前監管,在休閑娛樂場所注冊登記階段,優化流程指引與經營范圍審查。
通過座談會議、檢察建議等方式,相城區人民檢察院推動監管部門開展休閑娛樂場所專項整治。截至目前共出動執法人員388人次,檢查休閑娛樂場所199家,對于發現的97處問題均已責令整改落實,43家休閑娛樂場所依法完成食品經營許可或備案。針對餐飲僅為附帶服務,商家合法經營意識不足問題,檢察機關還制定了《經營風險提示函》,依托行政執法檢查、行業協會等渠道,向經營主體集中發放100余份。
“休閑娛樂場所打出‘美食’招牌,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今年1月,最高檢部署開展‘食藥安全益路行’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明確將特定場所餐飲安全納入工作重點。在這個新興領域,數字檢察也應當發揮更大的作用。”相城區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孫潔說。本案模型經蘇州市人民檢察院推廣,已在全市范圍內累計推送線索400余條,讓更多消費者在“玩得開心”的同時,也能“吃得放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