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昨晚還沒注意到這條新聞,現在應該認真看看了。
據《以色列時報》援引航空追蹤網站的數據,自6月15日晚起,至少30架美軍空中加油機陸續從美本土多個基地起飛,橫跨大西洋,目標直指中東方向。
這些飛機包括KC-135和KC-46型空中加油機,它們不是運輸機,不是預警機,而是美軍“遠程打擊系統”的關鍵節點。
意思就是空中加油機一出動,戰爭基本就是進入倒計時了。
美軍向中東調兵并不稀奇,但這種規模、這種機型、這種路線,絕對不常見。
在沒有大型多國演習、沒有公開對外部署公告的前提下,一次性出動30架以上的加油機橫跨大西洋,這不是象征性亮肌肉,這是實打實的作戰部署。
KC-135和KC-46,都是美軍骨干空中加油平臺,能為包括F-15、F-16、F-35、B-1B等各種戰斗機和轟炸機進行中程到遠程的空中加油,它們的唯一功能,就是讓戰機飛得更遠,打得更深。
現在這么多加油機飛到中東前線附近,只可能有兩種理由:
第一,要配合一場大規模空襲或作戰;
第二,要為戰斗機、轟炸機提前鋪設“補給線”,讓其保持持續打擊能力。
那么誰需要這些加油機?結合目前國際局勢,顯然不是美軍自己,而是現在已經箭在弦上的以色列空軍。
如今以色列大規模空襲伊朗,以伊之間的沖突早就突破了“代理人戰爭”這條紅線。
但這場戰爭,以色列很難獨自完成。以色列的F-15I雖然航程夠遠,但一旦要執行縱深打擊,比如攻擊伊朗中部的核工廠、地下設施、軍工基地等目標,就必須依賴空中加油。
問題是以色列的加油機數量極其有限,尤其是新型KC-46交付數量太少,打持久戰幾乎不現實。
這個時候,美國把30多架加油機送過來,就相當于把“遠程戰爭的油管”全都鋪好了。
而且,美國還特意不帶戰斗機,只送加油機,保持一個“技術支持、不是主動參戰”的模糊態度。
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灰區軍事協作”:
不公開參戰,避免激化與伊朗的正面對抗;
但又不可能真的放任以色列獨自硬碰硬;
所以,美軍選擇“提供能力支持”:你打,我加油,你扔炸彈,我保證你飛得回去。
還記得不久前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說什么嗎?
“美國沒有參與對伊朗的任何打擊,我們的首要任務是保護美軍。”
現在看,魯比奧的話更像是一種“外交托詞”。不想公開表態,也不想背鍋,但在軍事行動層面,美軍已經參與很深了。
而就在同一天,俄羅斯從伊朗第二批撤僑,也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這說明俄方對形勢有自己的判斷,各方都嗅到了戰爭的味道,都在做準備。
那么如果以伊戰爭全面爆發,對中國有什么影響?
首先伊朗是全球重要產油國,中東戰火一開,油價可能快速飆升,對中國能源進口成本形成沖擊。
不過美軍一旦在中東陷入泥潭,在亞太的存在感就會被削弱。這對我們來說是戰術機會,但也意味著戰略博弈的不確定性上升。
當30多架加油機跨越大西洋的時候,這不是一次簡單的軍事調動,而是戰爭機器正在啟動的信號。
美國嘴上說“沒參戰”,但實際行動已經表明了立場。
現在,中東戰場正懸在一個臨界點上。
打到什么程度,將決定未來幾年全球地緣格局的走向。
戰爭,從不是偶然,而是一步一步逼出來的。
而我們,也必須在這場風暴中,看清大局,穩住步伐,準備好應對接下來的多重沖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