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腹地,清江之畔,“人類起源地”的建始縣坐落于此。這里山川秀美、生態優越,是長江經濟帶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近年來,建始縣深入踐行生態文明思想,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統籌推進污染防治、生態修復與綠色發展,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經濟協調共生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地。
以制度為綱,筑牢生態保護根基
建始縣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頂層設計,構建“1+12+10”統籌協調體系(1個縣生態環保委員會、12個環保專業委員會、10個鄉鎮環委會),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治理格局。編制《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等綱領性文件,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優化產業布局,確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
以攻堅為要,擦亮藍天、碧水、凈土底色
守護“蔚藍天”:大氣污染防治精準施策
通過過渡化燃煤鍋爐、推進清潔能源替代、強化揚塵管控和秸稈禁燒,建始縣空氣質量連續7年位居全省縣市區前十,2024年優良天數達348天,PM2.5濃度多年位居前列。城區機械化清掃率達90%,三灶頭以上餐飲單位油煙凈化設施安裝率100%,26家燒烤攤點完成清潔能源改造,讓藍天白云成為建始的常態。
守護“碧江水”:水環境治理持續推進
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深化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完成鄉鎮及以上18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國控、省控斷面及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連續多年保持100%。東洛河小流域綜合治理成效顯著,通過生態護坡、截污納管等措施,下游水質穩定提升至Ⅱ類,打造集污水處理、垃圾治理、農文旅融合發展、村集體經濟自主經營等為一體的小流域綜合治理樣板。2025年開展的廣潤河增殖放流活動,投放7000余尾魚苗,以“以魚凈水”方式修復水生態,重現魚翔淺底景象。
守護“凈沃土”:土壤安全筑牢防線
完成32座加油站雙層罐改造,嚴控工業固廢和危險廢物污染。實施礦山生態修復工程,編制“一礦一策”方案,修復礦區面積超千畝,讓廢棄礦山重披綠裝。
以修復為基,構建生態安全屏障
建始縣堅持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累計投入3.7億元實施生態修復項目32個。國儲林一期工程基本建成,人工造林1.85萬畝,森林覆蓋率提升至68%,森林蓄積量達1746萬立方米,成為“鄂西林海”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小流域治理、滑坡防治及彩色森林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
以綠色為筆,繪就生態經濟新畫卷
生態優勢正轉化為發展勝勢。建始縣榨茨河流域水環境治理與保護及鄉村振興產業融合發展EOD項目入選省級金融支持庫,通過探索生態治理+文旅康養的新模式,綠水青山釋放經濟價值。東洛河小流域藤茶基地、馬坡茶廠等綠色產業蓬勃發展,推廣綠色種養循環1.4萬畝,改善灌溉面積2.1萬畝,帶動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超10萬元的行政村比例達71.4%。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0.5%,實現生態美與百姓富的雙贏。
全民共治,凝聚生態保護合力
建始縣積極宣傳,大力推廣。通過“建始網”“恩施日報”等平臺普及環保知識,開展水源地保護志愿活動,清理白色垃圾,形成“人人參與、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建立有效的保護機制,鼓勵公眾監督舉報,生態法治觀念深入人心。
從生態立縣到生態強縣,建始縣以制度創新、科技賦能、全民共治書寫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建始答卷。未來,這座“康養金地”將繼續以“兩山”理念為指引,守護好這里的每一寸綠水青山,讓建始的天更藍、水更清、地更凈,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建始經驗!
來源:恩施州生態環境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