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5月,傅崇碧率領減員三分之一,幾乎彈盡糧絕的63軍,在鐵原阻擊美軍4個師的瘋狂進攻,長達半個月之久,讓數十萬志愿軍主力從容完成了戰略轉移。
傅崇碧這位儒將,也因此一戰成名,受到多方的表彰和嘉獎,可立下如此大功的他,為何在1955年卻僅被授予少將軍銜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鐵原阻擊戰,是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臨近尾聲時的一次阻擊戰,被譽為志愿軍的“存亡之戰”。
這并非危言聳聽,第五次戰役尾聲時,美軍指揮官李奇微斷定,志愿軍的補給已經耗盡,于是指揮美軍從東西兩線,發起反擊,企圖將數十萬志愿軍分割包圍,進而逐個消滅。
面對來勢洶洶的美軍,志愿軍各部立刻由攻轉守,一邊阻擊敵人,一邊向北撤退。
但由于美軍機械化部隊推進速度過快,志愿軍吃了很大的虧。特別是60軍的幺八零師,不幸陷入重圍,最后階段只能打散建制各自突圍。
就在眾人還沉浸在幺八零師失利的悲痛中時,彭總卻將目光看向了鐵原,他警告說:“如果我們再這樣難過下去,那志愿軍就將全軍覆沒!”彭總為什么說志愿軍,即將遭遇全軍覆沒的危險呢?
原來幺八零師失利后,美軍下一個目標就將是鐵原。鐵原以北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如果美軍占領了鐵原,他們的機械化部隊就可以長驅直入,左右兩面夾擊,穿插包圍志愿軍主力。到時候,幾十萬缺糧少彈的志愿軍,恐怕真的會全軍覆沒。
而就在這關鍵時刻,傅崇碧站了出來,率領僅剩24000余人的63軍,搶先一步占領鐵原阻擊美軍。從5月28日到6月12日,63軍堅守鐵原長達半月之久,戰至最后,全軍僅剩下4千余人,傷亡超過了兩萬,可見此戰之慘烈。
此戰軍長傅崇碧整整瘦了25斤,因為指揮時壓力過大且受了傷,戰后他昏迷了4天才蘇醒過來。
那既然傅崇碧為志愿軍全局做出了這么大的貢獻和犧牲,為什么1955年大授銜時,只被授予了少將軍銜呢?主要有兩點原因。
首先,傅崇碧參加革命較晚,資歷淺,戰功低。
傅崇碧1932年才參加紅軍,在抗美援朝之前,各個時期的職務都較低。例如抗戰時,最高擔任晉察冀軍區第35團政委,解放戰爭后期,才擔任64軍副政委。這個履歷,其實也意味著他在早期革命中,沒有特別突出的戰功。
而同是志愿軍軍級干部的梁興初、秦基偉等人,之所以能夠被授予中將軍銜,是因為資歷和戰功都要比傅崇碧高很多。
例如梁興初,八路軍初期就是幺幺五師的主力營長,后升任新四軍獨立旅旅長,解放戰爭時期,先后擔任東野10縱司令員,47軍軍長,38軍軍長等職,一直都在主力部隊,因此不僅職務高,戰功同樣突出。
1955年大授銜時,正軍級將領可授中將,可授少將,傅崇碧雖然在鐵原立了大功,但綜合考慮早期的革命經歷,被授予少將也屬正常。
除了革命資歷和戰功的原因,傅崇碧授銜可能也受到了幺八零師失利的影響。
在第五次戰役中,63軍,60軍幺八零師,15軍三部沖過了北漢江,本來可以互為犄角,在志愿軍司令部約定的5月23日晚,一起撤退。這樣,美軍即便攻來,我方也不會有太大損失。
但是,5月22日晚,第三兵團給15軍下令先撤,隨后又要求幺八零師在原地等待轉運傷員,這讓63軍成了幺八零師唯一的倚靠。結果5月23日下午,幺八零師聯系不上63軍,派偵察兵去看后,發現63軍也撤了,導致幺八零師成了唯一突出部。
按理說,63軍撤退也沒錯,畢竟兩支部隊隸屬于不同的兵團,接到的命令肯定不一樣??蓡栴}是,63軍在撤退時,并未通知幺八零師,而是一聲不吭的就走了。
如果63軍跟幺八零師并肩作戰,層層阻擊,美軍就無法推進那么快,或許也就不用打鐵原了。再退一步講,如果63軍撤退時,跟幺八零師打個招呼,也許后者就不會那么被動了。
所以,很多事情很難說。
當然,關于幺八零師的情況,歷來爭論很多,這里不做細說,只是提出一種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