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1日,歷時65天的淮海戰役結束,這是三大戰役的解放軍殲敵最多的一戰。
此次戰役國民黨軍損失慘重,黃百韜、邱清泉在戰役中被擊斃,杜聿明、黃維被俘,李延年、劉汝明、孫元良等率殘部逃走,幾乎所有國軍高級將領的下落都可以查得到,唯獨第十三兵團司令李彌不見蹤影,就像人間蒸發了一樣。
李彌去哪兒了,一度是敵我雙方十分關心的一個問題,但后來他主動現身浙江奉化,跟老蔣見了一面,眾人才知道他原來從淮海戰場逃走了。
那么,李彌是如何從解放軍的包圍圈中逃走的呢?
只能說,李彌實在太狡猾,他預感到形勢不妙,便不打招呼提前逃走,后來被解放軍包圍,他又放棄部隊獨自逃走。
李彌還反其道而行之,不走國統區,而是從解放區借道逃走,整個旅程可以說是曲折離奇,一般人干不來,比如他鉆進軍糧麻袋,從解放軍眼皮子底下出了解放區,這誰能想到?
01
在國民黨軍中,若論狡猾程度,李彌如果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當然了,李彌不狡猾不行,要不然他沒法在國民黨軍中生存、發展。
李彌雖然出身黃埔,卻沒有顯赫的出身,也沒有廣泛的人脈,更沒有好的運氣,所以他一步步走來十分艱辛,是他謀劃和打拼的結果。
從黃埔軍校畢業后,李彌審時度勢,決定積極向蔣介石靠攏,在國民黨內部斗爭中,他堅決支持蔣介石;蔣介石要打紅軍,他便沖鋒陷陣。
終于,李彌的積極引起了蔣介石的關注,蔣介石便給了他一些機會。
抗日戰爭時期,李彌的表現還是很不錯的,是一員敢打敢拼的驍將,立下了不少戰功,到1945年的時候,他已經是陳誠麾下的少將師長了。
你以為李彌這么努力,蔣介石就真的信任他了?
當然沒有,畢竟他不是蔣介石的嫡系。
李彌在36軍當師長的時候,有一次36軍調到重慶蔣介石眼皮子底下駐防,蔣介石對他不放心,便問36軍軍長姚純,“李彌這個人怎么樣?可靠嗎?據報他有些活動。”
蔣介石所說的活動,是指李彌四處拜碼頭、找靠山,太過活躍了,而李彌之所以要這么做,就是為了更好地保全自己,要不然哪天當了炮灰,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姚純很欣賞李彌,便回答蔣介石說,“這個人很可靠,請委座放心!”
李彌得知此事后,雖然很高興,但仍有余悸,他多次對別人說,“危險啊,要不是軍座(姚純),頭掉了還不知為什么!”
這個故事很能說明李彌在國民黨軍內部的地位和處境,屬于是邊緣二三流將領,完全無法進入蔣介石集團核心圈。
蔣介石不信任李彌,李彌也未必完全忠心蔣介石,他的所作所為,只是為了生存和發展。
解放戰爭時期,李彌為了圖表現,充當了發動內戰的急先鋒,因此被蔣介石升為中將軍長。
隨著國民黨軍節節敗退,蔣介石能用的嫡系將領越來越少,李彌終于等到了機會,在淮海戰役前當上了第13兵團中將兵團司令官。
毫無疑問,13兵團不是主力部隊,只負責在外圍阻援,李彌對自己的定位有著清醒的認識,但他不在乎這個,他在乎的只是自己能否安全著陸,并盡最大可能保存實力。
02
淮海戰爭進行到1948年11月,戰場形勢逐漸明朗,當時黃維兵團被圍,蔣介石急令駐守徐州的邱清泉、李彌、孫元良兵團南下馳援,劉汝明、李延年兵團則從蚌埠北上救援,但這幾股部隊都被解放軍所阻。
形勢萬分危急,蔣介石便親赴徐州視察,與杜聿明進行了緊急磋商,最終決定放棄徐州,這么做的好處是既可以保全邱、李、孫這三個嫡系兵團,還可以依托淮河實施反擊,從而達到解圍黃維兵團的目的。
戰略方針制定后,杜聿明便開始布置撤退計劃,誰留下來斷后,以掩護大部隊撤退,是他需要思考的問題。
思前想去,別的人都不合適,只有沒什么過硬背景的李彌是最佳人選,即便李彌最終全軍覆沒,也不會激起太大的波瀾。
很快,李彌就接到了杜聿明下達的任務,要他派一個師當開路先鋒,兵團主力則留下來斷后,等大部隊撤走后,他還要負責摧毀徐州的火車站等重要設施,這之后才能走。
接到任務后,李彌氣不打一處來,他的第一反應就是,蔣介石和杜聿明要他當炮灰,當時他對手下一個師長說:
這么大一個總部,好幾十萬人怎么撤啊,叫我們在后面掩護,明明是讓我當替死鬼犧牲!
李彌絕不可能當炮灰,自己辛辛苦苦幾十年才拉起的部隊,說什么都不能這樣斷送。
于是,李彌決定跑路。
按照杜聿明的計劃,大部隊將在11月30日開始撤退,而且要秘密進行,以免被解放軍發現,從而陷入被動,撤退路線是:從河南永城經安徽蕭縣一路穿越解放區。
李彌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經過研究,他下達了這樣的命令:
這次行動非比尋常,共軍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要把我們一口吞下去。因此,我們要迅速脫離和共軍的接觸,不應受制于徐州主力的牽制和影響。我要求各部在3天內越過共軍先頭部隊,趕到薛家湖,為了行動快捷,應輕裝上陣。
也就是說,李彌不打算走蕭縣,而是繞過永城,向山東薛家湖進發。
制定好計劃后,李彌提前開始行動,在30日中午就派人炸了火車站,一時間濃煙滾滾,幾十里外都看得到。
解放軍一看,國民黨軍這是要逃,便開始重新制定作戰計劃。
在炸完火車站后,李彌便帶著13兵團上路了,為了不跟杜聿明公開鬧翻,他選擇關閉電臺,切斷與徐州“剿總”的一切聯絡,來了個裝聾作啞。
03
李彌的判斷其實沒錯,國民黨軍幾大兵團同時撤走,造成了極大混亂,因為人員、武器、輜重等都要運出城,結果造成擁堵,杜聿明都差點沒出城,最后還是從城南擠出去的。
出城之后就更混亂了,大小車輛把路堵得嚴嚴實實,各支部對互不相讓,一些部隊只能從公路旁的田野間穿過,一四處都是混亂不堪、狼狽逃竄的國軍。
在這種情況下,大軍的前進速度就可想而知了,一天才走了二三十里,連蕭縣都沒到,這就給了解放軍追擊的機會了。
此時,李彌已經通過快速行軍脫離了大部隊,他手下的一個軍甚至已經抵達蕭縣,眼看就要逃出生天了,卻出現了幺蛾子。
原來,李彌手下一個通訊營長不知道他的計劃,竟然擅自打開電臺,將兵團位置告知杜聿明,杜聿明氣急敗壞,要求李彌前去接受新任務。
當時,杜聿明已經接到了蔣介石的新命令,要求他停止撤退,去解圍黃維兵團,他打算讓李彌也參與行動,也可阻止其繼續逃竄。
由于計劃暴露,李彌不得不停止執行了兩天的逃跑計劃。
禍不單行,就在李彌思考是走是留時,他得知一個消息,他手下的第42師被解放軍圍在蕭縣,請求他派飛機幫助解圍。
42師是全美式軍械精銳部隊,李彌不忍心見其被消滅,便停下不走,還派遣空軍、炮兵和裝甲部隊前去接應,但42師早已軍心渙散,最終還是被解放軍全殲。
42師沒救成,還耽誤了兩天時間,李彌算是徹底走不了了,只得率兵團主力前往陳官莊與司令部及邱清泉兵團會合。
更要命的是,不久陳官莊也被解放軍團團圍住了,在方圓不足十里的范圍內,容納了兩個兵團及司令部直屬部隊超過30萬兵力,擁擠不堪,而且缺少食物和水。
這下子麻煩大了,蔣介石沒辦法,只得派飛機空投食物和水,但給13兵團的補給卻很少,又搶不過別的部隊,便有不少士兵投降解放軍。
這一點,在杜聿明的回憶錄中有過提及:
空投場收集起來的糧食為數甚少,各部官兵如同餓狼一樣到處奔跑,沖擊搶糧。特別是13兵團方面無糧可搶,怨聲鼎沸,罵我對邱清泉的第2兵團有私心。
意見最大的恐怕是李彌,他回想起自撤退以來被當作炮灰,接連損失精銳部隊,現如今又因缺少糧食導致士兵逃走等事,便對杜聿明徹底失去信心,開始計劃逃亡路線。
1949年1月6日,解放軍向陳官莊發起總攻,在第一波進攻中,13兵團就死傷慘重。
陳毅曾給李彌寫信勸降,但他十分頑固,殺害了送信的國軍排長,槍斃了丟失陣地的團長,還射殺向解放軍投降的官兵。
7日,解放軍占領13兵團司令部,李彌見大勢已去,便打算獨自逃走,他謊稱要去司令部找杜聿明商議對策,然后帶著三個親信脫離部隊逃走。
因為走得太匆忙,所以李彌迷失了方向,跌跌撞撞來到了13兵團9軍3師師長周籓的駐地,周籓告訴他,不如向解放軍投誠,他聽完心生一計,讓周籓去找解放軍談判,提出三個苛刻條件,答應就可以投降。
實際上,李彌是再釋放煙霧彈,他趁著晚上周籓與解放軍談判之際,換上傷員的衣服,與一名親信逃之夭夭。
04
為了盡快脫離危險,李彌及親信一晚上都沒合眼,專挑沒人的小路走,一直到天快亮時,才在一個人煙稀少的隱蔽處瞇了一小會兒。
醒來之后,李彌接著趕路,但很快就發現了解放軍設置的一處哨卡,他見自己已經被發現,便硬著頭皮上去,謊稱自己是個書記官,在前線被俘虜后投降,在領了路費之后準備回家,守卡士兵看他不像個大人物,便放他過去了。
又走了沒多久,李彌來到了碭山縣唐寨西汪闞莊附近,這里正是與他一起逃走的親信汪新安的老家。
汪新安告訴李彌,他的堂兄汪濤是當地的大地主,現在擔任保安團團副,他便謊稱自己是國民黨軍的一名軍醫,最終被汪濤收留。
住了段時間后,李彌又得知汪濤有個表兄弟叫高大榮,住在華山縣高寨村,此人早年畢業于黃埔軍校,是當地很有名的大地主,而且關系網龐大,在當地可以說手眼通天。
李彌意識到,高大榮或許能幫自己從解放區逃走,他便與高大榮取得聯系,高大榮很爽快地收留了他。
很快,高大榮就開始行動了,他找到在高寨區政府工作的表侄宋開元,請他為自己的一位山東老鄉開一張路條,并為李彌編造一套假身份,宋開元都照辦。
宋開元職務級別低,拿不到縣政府大印,高大榮便找人刻了一枚大印蓋上,如此一來,李彌就搖身一變成為了另外一個人了。
在偽造了假身份和路條之后,高大榮便親自送李彌上路,二人的目的地是華山縣李彌的一位商人朋友家里,這位商人與解放軍有合作,通過這位商人,李彌認為自己可以逃出解放區。
高大榮之所以愿意幫李彌,是因為李彌向他坦白了身份,還向他徐諾,國民黨軍反攻成功后,他愿意做生意,就送給他一艘輪船;他愿意當官,就給他一個團長職務,這讓他十分心動,便積極幫助李彌。
在高大榮的幫助下,李彌成功來到商人朋友家,起初他藏在地下室,后來解放軍讓他的商人朋友運送軍糧,他便心生一計,制定了逃往青島的計劃。
就要啟程的時候,李彌讓商人朋友將自己藏在裝軍糧的麻袋中,以此來混淆視聽。
當時,李彌蜷縮在麻袋里,氧氣稀薄,道路顛簸,讓他覺得很難受,但他為了逃命,硬是堅持了下來。
一路上,李彌經過了好幾個解放軍設置的檢查站,但沒有一個人懷疑軍糧中竟然藏著一個人,他因此安全過關,一路來到了青島。
在青島,李彌用假身份買了一張去南京的船票,當他上船那一刻,他不安的心這才放下,回想起這段逃亡經歷,認為自己比王耀武、杜聿明之流聰明多了,一個將領連逃走都不會,還怎么在國軍中混?
抵達南京后,李彌又去奉化見了蔣介石,蔣介石見事已至此,便沒有責怪他,還讓他重建13兵團并兼任第8軍軍長。
實際上,當時13兵團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少數人逃了出來,輾轉來到金三角地區。
在很長時間里,李彌如何從解放區逃走之事都不被人所知,解放軍也對此感到很疑惑,直到1952年的時候,華山縣有人向公安部門告密,說有個商人將李彌裝在麻袋里冒充軍糧,李彌逃跑之事才最終暴露。
當時,公安同志根據這條線索,對這位商人進行了調查,起初偵查方向是貪墨軍糧,后來卻發現事情不簡單,被這位商人裝進麻袋的人,竟然就是解放軍曾苦苦尋找的國軍高級將領李彌!
并且,公安同志還從這位商人口中得知了汪濤、汪新安、高大榮等涉案人員,這些人沒有等到國民黨軍反攻勝利,而是等來了正義的審判,他們被分別判處了有期徒刑。
李彌雖然從淮海戰場逃走,并且繼續跟解放軍作對,但又遭遇了多次失敗,他在駐扎云南期間還被盧漢扣押,雖僥幸被釋放,但又被蔣介石派去緬甸,讓其伺機反攻云南。
在緬甸,李彌過了一段時間的苦日子,缺衣少食還沒有軍費,自己還搭進去十多萬美金。
此后,李彌數次反攻云南,均遭解放軍擊退,這讓他信心大減。
1951年,在美國的軍事援助下,李彌的部隊發展到六七千人,裝備也得到極大改善,卻因為占山為王及在當地胡作為非,而引起了緬甸當局的不滿,緬方便發兵清剿李彌部隊,結果被李彌打得落荒而逃。
1954年,迫于國際輿論壓力,李彌部隊六千余人撤退到臺灣,但依然留下不少人,在當地發展成為割據武裝。
此后,李彌徹底失去蔣介石信任,一直在臺灣擔任虛職,1873年71歲時在臺灣去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