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伊以對轟進入第六天,美國的態度,越來越明確了。
特朗普這兩天瘋狂發帖,先是明白無誤地要求伊朗“無條件投降”,然后,針對哈梅內伊發了一段話:“確切地知道這位最高領袖藏身何處,他很容易被擊中,但在那里很安全,我們不會把他干掉,至少目前不會”。
表面看,這是特朗普對伊朗的“終極威懾”,但翻開懂王的政治劇本,背后動機像洋蔥一樣密集。
第一,戰略施壓。曝出確切地知道哈梅內伊藏身何處,制造“定點清除”的心理威懾,既向伊朗當局施壓,又為中東盟友們打氣。
第二,鞏固“網紅總統”人設。與伊朗的“口水戰”,是特朗普流量密碼,別忘了,這位總統最擅長的,是把國際危機變成個人秀場。
第三,轉移國內視線。現在美國國內什么情況?經濟瘸腿、政治內耗、大街小巷抗議不斷,老戲骨急需用“硬漢人設”收割支持率,畢竟“懟伊朗”在美國民調里永遠自帶流量。
可問題是,這仗要真打起來,美軍真能像特朗普吹的那么牛?當年打個伊拉克就花了2萬億刀,伊朗可比伊拉克難啃多了,天然的地理優勢、密布的導彈陣地、霍爾木茲海峽的咽喉要道、以及在中東織就的代理人網絡,美軍進去就是無底洞。
更尷尬的是,如今的美國軍隊,早已不是冷戰時期的鋼鐵洪流。軍費被通脹蠶食、士兵士氣因長期海外部署低迷、無人機和導彈的庫存,也在烏克蘭戰場消耗大半。
再來看看伊朗的態度,哈梅內伊凌晨聲明,那叫一個硬氣:“絕不妥協”,“必須干翻猶太復國主義”,這不僅是回應了,更是立下“生死狀”。
就目前來看,伊朗反擊思路還挺清晰。
第一,升級輿論戰。用“猶太復國主義實體”標簽分化西方陣營,同時動員民族主義情緒,凝聚國內共識。
第二,加碼軍事威懾。伊朗導彈庫存充足,霍爾木茲海峽隨時可成“封鎖點”,雖不敢直接攻擊美軍基地,但“低烈度騷擾”足以讓油價飆升、地區癱瘓。
第三,強化核選項威懾。盡管伊核協議談判停滯,但重啟鈾濃縮能力只需“按鈕一按”,歐洲國家絕不愿看到核危機成真。
第四,加速內部清洗。強硬派掌權,鎮壓改革勢力,用“外敵威脅”鞏固政權合法性。
當然,在這“硬剛背”后,伊朗的困境同樣醒目。經濟制裁下的民生困頓、青年一代對政權的不滿、國際孤立加劇......哈梅內伊的“不妥協”更像“不得不”,妥協意味著政權動搖,強硬則是“死撐”。
說白了,這場對峙,對伊朗而言,就是“輸不起的賭局”。接下來怎么走?我賭三種可能性。
其一,沖突升級但有限。美軍偷偷炸幾個軍事基地,伊朗回敬幾枚導彈到以色列,兩邊默契形成“你來我往”的“可控沖突”,特朗普借此贏得國內支持,中東陷入局部戰火,但大國不會直接參戰。
其二,暗地里討價還價。特朗普要面子,伊朗要里子,可能通過俄羅斯、卡塔爾這些中間人,偷偷摸摸談條件。畢竟這場博弈中,各方都在算“代價賬”:美國不愿陷入新戰爭,伊朗急需經濟輸血,中東國家害怕戰火蔓延。
其三,伊朗自己先崩了。長期制裁疊加內部矛盾,突然哪天抗議爆發,軍方與政權內訌,哈梅內伊被迫調整策略,對外妥協換取內部穩定。不過這劇情需要點“催化劑”,目前看伊朗還繃得住。
說到底,這局中東大戲,就跟沙漠里的沙暴一樣,看著嚇人,但風向隨時在變,特朗普在賭,伊朗在扛,各位看官仍在觀望。
最終結局?注定誰都沒法徹底贏,各方在精疲力盡后,找個臺階,該下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