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以色列稱巴黎航展主辦方“代表法國政府”要求以色列撤下攻擊性武器展品,被以方拒絕后主辦方豎起一堵黑墻“屏蔽”了以色列展館。17日,德國總理默茨卻“向以軍致敬”。兩國態度為什么大相庭徑?
法德對以的態度迥異,背后當然就是兩國戰略利益和國內政治完全不同的反映。
馬克龍政府選擇在巴黎航展上封堵以色列攻擊性武器展臺,德國總理默茨卻在G7峰會上高調致敬以軍,這種反差背后,歐洲內部的深層矛盾暴露無遺。
法國這次對以色列武器的限制,并不是心血來潮。去年五月,以色列公司就被禁止參加歐洲防務展,理由是馬克龍呼吁以色列停止在拉法的軍事行動。
到了十一月,歐洲海軍展又上演了類似戲碼。這次巴黎航展,法國政府直接下令用黑色擋板圍住以色列展臺,理由是禁止展示攻擊性武器。以色列公司拒絕配合,結果展區被徹底封鎖。
法國總理貝魯明確表示,這一決定和加沙局勢有關。法國國內有五六百萬穆斯林群體,反猶事件頻發,馬克龍政府必須考慮社會穩定。
再加上法國在中東的傳統影響力,尤其是黎巴嫩這個前殖民地,以色列的軍事行動直接沖擊法國利益。法國不愿看到中東局勢進一步失控。
當然,考慮到本次航展最主要的大客戶就是那些中東的大戶,王爺們也不待見以色列的東西。
德國總理默茨的發言就完全是另一個畫風。他在G7峰會上直言以色列襲擊伊朗是在替西方干臟活,甚至用上了崇高的敬意這種諂媚的字眼。
默茨的邏輯很簡單,伊朗政權支持真主黨和哈馬斯,對西方構成威脅。如果以色列不出手,未來伊朗可能手握核武器,局面會更糟。
德國國內政治環境不同,沒有法國那么大的穆斯林壓力。并且德國這個國家因為歷史原因,可能是真的怕了,各種矯枉過正。更重要的是,默茨政府顯然認為,伊朗核問題比巴以沖突更緊迫。
德國外長瓦德富爾前幾天還在呼吁和伊朗談判,但默茨的發言已經暴露了德國內部的強硬傾向。
法德這種分歧不是一天兩天了。年初馬克龍和德國前總理朔爾茨會談時,兩人還在強調歐洲要團結自主。但一遇到具體問題,分歧立刻暴露。
法國想推動歐洲防務自主,減少對美國依賴。德國卻更傾向于在北約框架下行動。
這次以色列問題,法國考慮的是中東平衡和國內穩定,德國則緊跟美國立場,把伊朗視為頭號威脅。法德在歐洲自主問題上的共識,一到實際外交操作中就變成了各唱各的調。
以色列一邊對法國的封鎖表示憤怒,指責這是歧視性政策,一邊又對德國的支持表示歡迎。以色列外交消息人士直接批評馬克龍在以色列經濟脆弱時捅刀子。
但轉過頭,內塔尼亞胡政府又用生死存亡之戰的說法,試圖拉美國下水。
以色列很清楚,德國的支持背后是美國的態度。特朗普政府對伊朗越來越強硬,甚至暗示可能軍事介入。以色列正好借勢施壓,把伊朗核問題炒作為全球威脅。
歐洲內部的分裂,在法德的這些態度中暴露無遺。法國想維持獨立外交路線,德國則更貼近美國立場。
馬克龍政府在中東問題上試圖扮演調停者角色,但實際操作中卻顯得力不從心。德國嘴上說要外交解決,默茨的發言卻給軍事行動開了綠燈。
這種矛盾讓歐洲在中東的影響力進一步削弱。法國能做的也就是在航展上封幾個展臺,德國除了喊幾句支持,實際作用有限。
這場外交博弈的背后,還是大國利益的重新洗牌。法國想保住中東的傳統地盤,德國更關注伊朗核問題的安全威脅,這里面美國的態度才是關鍵變量。
特朗普政府如果真對伊朗動武,歐洲連表面團結都難維持。馬克龍呼吁歐洲自強,但面對美國壓力,歐洲國家還是各懷心思。
德國的支持未必能換來以色列的感激,法國的限制也改變不了中東局勢。大家都在下注,但牌桌的主動權早已不在歐洲手中。
國際政治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歐洲的團結口號喊得再響,一遇到真問題,就立馬現了原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