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波士頓郊區,FBI撬開一棟普通民宅,手電光束刺破黑暗,照亮詭異的一幕:20多臺筆記本電腦整齊排列在貨架上,指示燈幽幽閃爍,數據線如蛇群纏繞。其中一臺光標移動,一封未寫完的郵件正在更新——大洋彼岸的操縱者似乎仍在工作。
2025年6月30日,FBI會同美國司法部、國防刑事調查局,在16個州同步突擊搜查29個“筆記本電腦農場”,查封29個洗錢賬戶和21個欺詐網站,并對參與協助的8名中國公民提起刑事指控。
美國這一系列重大執法行動,直指朝鮮通過遠程IT工作滲透美國企業、非法籌集武器資金的跨國陰謀。一些“數字傭兵”因此落網,這8名中國公民中,包括6名大陸居民與2名臺灣居民。
此前3月5日,美國司法部宣布,對12名中國公民被起訴,他們被控從事全球計算機入侵行動。其實,類似的訴訟層出不窮。
國家博弈的數字偽裝術
王克佳推開沈陽某酒店會議室的門時,六名神色警惕的男子立刻停止交談。2023年的這次密會,標志著朝鮮IT滲透計劃的關鍵升級。
作為美國新澤西州的協調人,王克佳負責接收硅谷公司寄來的工作電腦,再通過KVM切換器將設備實時轉接到朝鮮程序員手中。這些技術人員盜用“William D.”等80多個美國公民的身份,用AI生成的完美簡歷通過面試,甚至用變聲軟件應對電話核查。
當加州一家軍用AI公司的安全系統警報響起時,調查人員發現名為“Christopher M.”的“員工”竟在三天內從新澤西、俄羅斯、中國三地登錄——物理定律的打破暴露了這場精心編織的騙局。
資金的流動更具隱蔽性。馬里蘭州一名美甲店員工同時為13個朝鮮IT工作者代領工資,近百萬美元薪酬匯入王振興的空殼公司賬戶,再經阿聯酋的加密錢包分層清洗。其中一筆91.5萬美元的區塊鏈公司盜款,最終變成平壤武器實驗室的零件。
而微軟追蹤到的數據更觸目驚心:2025年上半年,至少1658萬美元通過類似渠道注入朝鮮,相當于每月有345-920個“幽靈崗位”在掏空歐美企業。
美國司法部在馬薩諸塞州地區法院提起刑事訴訟,被起訴的被告包括8名中國公民:6名大陸公民(2-7);2名臺灣公民(8-9)。具體姓名如下:
根據長達50頁的起訴書披露,自2021年至2024年10月間,該犯罪網絡通過三層分工協作滲透美國企業:
——朝鮮IT工作者:在平壤政權支持下,使用偽造的美國身份(如盜用社保號、偽造學歷證書)申請遠程技術職位,主要瞄準區塊鏈、金融科技及國防相關領域企業。
——中國籍協調者:王振興、周寶玉等人接收美國公司配發的筆記本電腦,架設“硬件中轉站”。他們使用KVM切換器將多臺筆記本電腦接入同一設備,使朝鮮工作者能直接從中國沈陽、丹東等地遠程操控。
——美國本土支持者:提供住址接收設備、開設銀行賬戶轉移資金,并幫助偽造工作記錄規避審查。
這種“物理位置偽裝”使朝鮮工作者成功滲透逾100家美國公司,尤其區塊鏈行業成為重災區。朝鮮員工常要求以加密貨幣支付工資,再通過NFT交易、跨鏈兌換等手段洗錢。
千萬美金輸血朝鮮武裝
這項行動,暴露了朝鮮系統性的“以技養武”戰略。
司法部確認,贓款通過Sim Hyon Sop(朝鮮外貿銀行代表)及Kim Sang Man(朝鮮IT公司經營者),在迪拜、俄羅斯的賬戶分層清洗,最終輸入朝鮮。2023年,僅Sim相關錢包就接收超2400萬美元加密贓款。
參與協助并被起訴人員,至少獲取500萬美元工資收入,造成企業損失超300萬美元,包含法律開支、網絡修復等費用。
據聯合國評估,朝鮮50%外匯收入來自網絡犯罪,2022年盜取虛擬資產高達17億美元。此次行動截獲的加密貨幣與NFT資產,僅是冰山一角。
馬薩諸塞州檢察官Leah B. Foley警告:“數千名朝鮮特工已融入全球數字勞動力,美國企業正成為朝鮮武器計劃的輸血工具。”
美國司法部依據《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及相關行政命令,對被告提出指控,認為其違反了美國對朝鮮的制裁令。
被告被控犯有多項罪行,包括共謀實施郵件欺詐和電匯欺詐、洗錢共謀、身份盜竊共謀,以及共謀違反IEEPA等。起訴書要求被告在被定罪后,根據相關法律條款,沒收與犯罪有關的財產和資金。涉案人員面臨嚴重的法律后果,包括長達20年監禁和巨額罰款。
2024年12月,美國已懸賞500萬美元通緝這個團隊的漏網成員。
地緣博弈中的科技暗戰
7月3日,平壤外務省的聲明充滿火藥味:“美國自導自演的司法鬧劇,是對主權的嚴重侵犯!”
此前三天,美國司法部的起訴書刻意區分中國大陸與臺灣被告,其中6名大陸人員并列指控,臺灣兩位被告劉孟婷、劉恩被單獨編號(8-9)。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公開回應:“反對未經安理會授權的單邊制裁”——這場以網絡安全為名的行動,早已超越犯罪偵查范疇。
在國與國的博弈中,技術防御戰已經白熱化。微軟威脅情報中心實驗室內,AI模型正在解析朝鮮黑客的新武器:用Nim語言編寫的macOS惡意軟件“NimDoor”。當安全人員嘗試終止可疑進程時,終止信號反而激活了更深層的后門程序。這些代碼從偽造的Zoom更新包潛入,像毒藤般纏繞進系統內核,盜取著區塊鏈公司的加密密鑰58。
為切斷供應鏈,微軟一次性封禁3000個Outlook賬戶,其AI系統甚至能捕捉“不可能的時間旅行”——某個賬戶五分鐘前在紐約登錄,五分鐘后卻出現在平壤。
其實,本案對跨國就業者敲響警鐘,尤其為避免掉入大國博弈的附加傷害或職業陷阱,技術從業者需提升三重防御:
一是身份合規,拒接“代持設備”“代收工資”類請求(如本案中在美協助者行為),此類操作已被定性為共謀犯罪。二是雇主盡調,警惕薪資支付異常(如要求加密貨幣結算)、拒絕提供勞動合同的雇主。三是數據警覺,遠離需偽造地理位置、使用非實名賬戶的工作。
朝鮮的“數字傭兵”戰略已成全球威脅——通過虛構的自由市場身份,每年從全球企業抽血數億美元。而國與國博弈下的司法行動,往往伴隨次級制裁風險,海外華人需清醒認知:當你在遠程會議中聽見變聲軟件輕微的電流雜音,或在轉賬時發現收款賬戶途經迪拜的虛擬貨幣交易所——這些細微的異常,可能正是數字時代大國博弈的炮火硝煙。
全球化的技術勞工市場,表面流動的是代碼與薪資,深處卻奔涌著制裁與反制的暗流。技術中立不抵政治鐵幕,唯有堅守法律邊界、強化身份合規,方能在動蕩地緣中守護職業安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