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擇校過程中,有些學子鐘情于名校,有些學子以就業(yè)為導向,還有些學子則更在乎城市發(fā)展,不同的擇校觀念導向下,大家也就有了不同選擇。
然而,當我們將目光從那些顯性標簽上移開,便會發(fā)現(xiàn):真正決定大學時光能否成為人生跳板的,是浸潤在校園日常中的隱性成長環(huán)境——那些藏在實驗室里的專注指導、舞臺上的文化淬煉、生活中的個性化關懷,才是決定一所大學高度的關鍵所在。
在武漢光谷這片科創(chuàng)熱土與人文腹地交疊的區(qū)域,文華學院以“多元育人”的獨特氣質,成為眾多學子的向往之地。
文華學院的育人根基,深深扎在“師資強校”的理念之中。該校現(xiàn)有教師千余人,96%擁有碩士以上學歷,38%具備副高級以上職稱,更有國家級教學名師、湖北省有突出貢獻專家等領軍人物坐鎮(zhèn),構筑起了堅實的學術基石。
與傳統(tǒng)高校不同的是,這里推行“潛能導師制”,800余位來自教學、管理、教輔崗位的導師,從大一新生踏入校園起,便化身成長路上的“引路人”。他們不僅是課堂上的知識傳授者,更是學業(yè)規(guī)劃的參謀、興趣探索的伙伴、職業(yè)方向的燈塔。
比如,機械工程專業(yè)學生在研發(fā)《仿生蝴蝶》項目時,企業(yè)導師與校內教授組成的跨學科團隊,帶著他們跑遍10余家智能制造企業(yè)調研,最終讓這件融合機械美學與生物仿生原理的作品,摘得全國大學生機械創(chuàng)新設計大賽一等獎。當課堂不再是單向輸出,當導師成為并肩探索的伙伴,知識便在這種深度互動中內化為學生的能力基因。
因此,“賽場即課堂”的理念也滲透在每個專業(yè)的培養(yǎng)方案里。舞蹈表演系的學生或許會在某個清晨接到特殊任務 —— 登上央視春晚武漢分會場的舞臺,用6米高的虎座鳥架鼓演繹千年荊楚文化。為了這個亮相,60名學生在零下低溫中排練27天,每天12小時高強度訓練,手指磨破、高燒不退依然堅持。
而文華始終是他們最堅實的后盾:為了不耽誤期末考試,教務處連夜調整賽程;為了應對嚴寒,后勤部門緊急采購千件羽絨服,每晚送來驅寒姜湯;6位帶隊教師全程跟隊,白天摳動作細節(jié),深夜復盤錄像,帶領學生在汗水與堅持中完成蛻變。
當《琴鼓》的鼓點在光谷廣場的舞臺上響起,那些浸透汗水的排練時光,早已化作比獎杯更珍貴的成長勛章。
這種“以賽促教”的育人模式,早已滲透到各個學科領域:全國商業(yè)精英挑戰(zhàn)賽上,團隊成員為了打磨品牌策劃案熬通宵改稿;“互聯(lián)網(wǎng)+”大賽現(xiàn)場,學生帶著自主研發(fā)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與投資人侃侃而談;甚至在全國科技館輔導員大賽中,陳曉琳同學用一支“舞動的小球”演示伯努利效應,讓晦澀的物理原理變得妙趣橫生,最終摘得全國冠軍……可見,在文華,賽事不是少數(shù)人的競技場,而是全體學生的成長練兵場。
最能體現(xiàn)文華學院育人溫度的,是其獨創(chuàng)的“三九個性化教育”模式。該校拒絕 “一刀切”的培養(yǎng)方案,而是將學生分為“學術型、能力型、潛力型”三類,量身定制成長路徑:學術型學生可以加入導師的國家級科研項目,在核心期刊發(fā)表論文;能力型學生被優(yōu)先推薦到華為、小米等企業(yè)實訓,在真實崗位積累經(jīng)驗;潛力型學生則擁有“一人一課表”,在導師指導下探索獨特的發(fā)展方向。
在武漢光谷的科創(chuàng)沃土之上,文華學院以“師資強校+潛能導師+賽事育人+個性培養(yǎng)”構筑起立體化成長生態(tài)。當“三九模式”讓學術型、能力型、潛力型學生各得其所,文華打造的不僅是知識傳授的課堂,更是一個讓潛能綻放的孵化場。
在這里,每個學生都能在國家級教學名師的指導中夯實基礎,在企業(yè)真實項目中淬煉本領,在個性化培養(yǎng)方案中找到專屬賽道,最終讓實驗室的專注、舞臺上的光芒、賽場中的拼搏,共同熔鑄成超越學歷標簽的核心競爭力,這正是文華學院給予每個學子最珍貴的成長饋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