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檔音樂綜藝節目上,單依純改編的《李白》把全網吵翻了。電子音效咔咔一頓猛敲,突然冒出來句 “我本是輔助,今晚來打野”,還配著 “如何呢,又能怎” 的拽味反問 —— 好家伙,這哪是唱歌,分明是往文化圈扔了顆深水炸彈!
01
當代年輕人直接被這首歌拿捏得死死的。游戲梗一甩出來,就跟哥們兒打招呼似的親切,DNA 都跟著律動起來。超帶感的電子節奏,踩點比鬧鐘還準,打工人剛被老板訓完,前奏一響,emo 瞬間清零。那句魔性反問,簡直是年輕人的嘴替:生活再難又咋樣?姐偏要硬剛!
B 站彈幕刷得比火箭還快,數據顯示,18 到 25 歲的年輕人,78% 都給了五星好評。在他們眼里,這哪是改編,分明是自己的生活宣言!
02
可有人當場拍案而起。在他們看來,這改編就是對經典的 “降維打擊”。好好的李白,文化底蘊全被抽空,硬生生塞進游戲梗,就像給古董花瓶貼滿卡通貼紙,不倫不類。追求洗腦效果,卻把歌曲的藝術內核全丟了。
音樂論壇上,有人靈魂拷問:“把詩仙和電競術語生拉硬拽到一起,到底是創新還是糟蹋?”70 后、80 后瘋狂跟帖,“亂七八糟”“欣賞不來” 的吐槽聲鋪天蓋地。
03
這哪是一首歌的事兒?分明是新舊文化、兩代審美的大對決!經典想要活下去,就得跟上年輕人的節奏,就像敦煌用光影技術讓壁畫 “活” 過來。但創新也得有底線,傳統文化又不是面團,想咋捏就咋捏。
其實,這種 “全民互懟” 早有先例。柳永把大白話寫進詞里,被文人看不起;白話文運動被罵 “沒文化”;周杰倫剛出道時,還被吐槽 “唱歌像含著橄欖”。結果呢?這些當年被群嘲的 “叛逆”,最后都成了文化革新的里程碑。
單依純改編《李白》的爭議,遲早會平息,但留下的問題讓人頭疼。年輕人用自己的方式折騰經典,是胡鬧還是新探索?傳承和創新的平衡點到底在哪?就像胡適說的,“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文化的未來,說不定就藏在這些吵吵鬧鬧的碰撞里 —— 畢竟,每一次爭議,都可能是破局的新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