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7日,在哈薩克斯坦的阿斯塔納,中國與中亞五國元首共同簽署了一份分量極重的文件——《永久睦鄰友好合作條約》。
加上“永久”二字,本身就極具深意。
它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一份著眼于世代友好的長遠承諾。
當下的世界,從東歐的硝煙彌漫,到中東的劍拔弩張,大小國家間的博弈與地緣政治的緊張,占據了絕大多數人的視線。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這份條約的簽訂,為未來的國際關系,描繪出一種截然不同的圖景。
這份條約的開篇強調“基于各自國家法律”,并“重申堅定支持各方國家獨立、主權、領土完整”。
這幾句話實則是給中亞各國的一顆定心丸。
中國與中亞五國,體量與國力存在客觀差距。任何合作,都繞不開一個潛在的疑慮:這會是又一個強權主導的聯盟嗎?
條約的設計,恰恰打消了這種顧慮。它把“主權平等”放在首位,意味著這不是大哥與小弟的關系,而是平起平坐的合伙人。
這與某些軍事同盟中,一方的法律可以凌駕于另一方主權之上的做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尤其在當前,一些國家悍然無視國際法,侵犯他國領土主權的行徑,讓“尊重主權”這一基本準則,顯得尤為珍貴。
中國通過這份條約,清晰地表達了自己的立場:我強大,但我尊重你,我們是平等的伙伴。只有在這種相互信任的基礎上,大家才能真正“把心放在肚子里”,踏踏實實地謀求合作與發展。
條約明確提出:“各方重申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和平解決爭端?!?/p>
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在信奉“實力政治”的邏輯里,軍事優勢往往是解決問題的第一選項,而非最后手段。從格林納達到巴拿馬,從伊拉克到利比亞,世界已經見證了太多因武力威脅和干涉而導致的悲劇。
而中國與中亞國家共同選擇的,是另一條路。
矛盾和分歧是客觀存在的,關鍵在于解決方式。通過對話協商來化解,不僅成本最低,也最能維系地區的長久穩定。這是一種“有話好好說”的東方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近年來也在積極推動構建新的國際爭端解決機制,比如總部設在香港的國際調解院。一個是以條約形式固化和平原則,一個是以實體機構提供實踐平臺,兩者相輔相成,共同向世界展示了解決國際爭端的“中國方案”。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對于中國和中亞各國而言,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幽靈——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這“三股勢力”。由于地理位置相連,中亞地區很容易成為這些勢力滲透、流竄和補給的通道,不僅威脅著各國的社會穩定,也直接危害到中國的邊疆安全。
條約中明確規定,“采取措施禁止在本國境內從事任何違反……主權和領土完整原則的活動”,并且“不參加任何針對其他各方的聯盟或集團”。這些條款,相當于為六國共同筑起了一道嚴密的安全屏障。
它意味著各國承諾,我的土地,絕不會成為傷害你的溫床。這種高度的政治互信和安全承諾,將極大提升聯合反恐的效率,凈化整個區域的發展環境。
更有意味的是,這份《永久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并未畫地為牢。它明確規定,條約內容不影響締約方作為其他國際條約成員的權利和義務。
這體現了一種開放和自信。它不是一個排他的、封閉的軍事集團,更不是要在地緣上“拉幫結派”,搞小院高墻。它的本質是防御性的、發展性的。
大家走到一起,是為了創造一個和平穩定的“內部環境”,以便更好地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至于每個成員國在“朋友圈”之外,想和誰正常交往,完全自主。
這種“結伴不結盟”的模式,為當今世界提供了一種寶貴的思路。它證明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不必走上零和博弈的獨木橋,完全可以共建一座合作共贏的陽關道。
它超越了簡單的利益捆綁,構建了一個以平等尊重為基礎,以共同安全為保障,以長遠發展為目標的命運共同體雛形。
亞歐大陸的中心地帶,一個剔除了俄羅斯和印度的合作機制,一個關于“永久”的承諾。
這或許才是真正值得我們深思和關注的長遠布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