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乙巳)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將于6月21日(夏至日)在天水伏羲廣場隆重舉行。這個千年盛典即將迎來全球華人和兩岸同胞的目光。此次大典的舉辦地點為何定在天水?答案在于天水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的考古證據、以及悠久的祭祀傳統。天水,不僅是伏羲的誕生地,更是伏羲文化發祥的搖籃。
讓我們一起走進天水,探索這座小城背后的文化底蘊。
一、天水——伏羲的誕生地與文化源頭
天水,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長期被公認為伏羲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源頭。據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秦人就在渭水流域以“太牢之禮”祭祀伏羲,這一傳統在明代得到確立,并延續至今。每年春秋,天水都會舉行祭祀活動,祭奠這位中華文化的始祖,成為天水民間與官方共同維系的文化根基。
天水被賦予了“羲皇故里”這一熠熠生輝的稱號,是伏羲文化的重要發源地。
▲2024年公祭伏羲大典上表演樂舞告祭儀式
二、伏羲文化的考古佐證:天水的歷史印記
天水,作為伏羲的誕生地,擁有豐富的考古證據證明其文化傳承。大地灣遺址,黃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之一,年代與伏羲傳說高度契合。遺址的發掘揭示了伏羲文化的歷史根基。
大地灣的第1至第3文化層出土的石器和碎片,證明了人類早期石器制造技術;而第4文化層的細石器和陶片,展示了文化的精細化。第6文化層中的宮殿式建筑和陶器符號,與伏羲八卦的圖案相似,為伏羲文化的歷史性提供了有力支撐。
▲大地灣遺址
▲大地灣遺址出土的陶器
此外,天水還保留了大量與伏羲相關的古跡:
伏羲廟:始建于明成化年間,是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伏羲祭祀建筑群。
▲天水卦臺山
卦臺山:相傳為伏羲創制八卦之地,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歷史價值。
伏羲洞、風臺嘴等遺址,也為伏羲的出生地和文化傳承提供了直接的歷史證據。
三、千年祭祀傳統:從民間到國家的傳承
伏羲祭祀傳承數千年,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演進,逐步形成制度化的祭祀儀軌。早在唐代,官方便確立春秋兩季祭祀伏羲的禮制;明代則采納天水本地祭祀日期,使之成為定制。
▲公祭伏羲大典上表演樂舞告祭儀式。新華社記者 張智敏 攝
進入現代,祭祀活動迎來新發展。1988年,天水市政府恢復公祭大典,2005年升格為省級盛典;2013年,伏羲公祭大典躋身國家級文化項目。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 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不僅是對其歷史價值的高度認可,更標志著伏羲祭祀文化在國家層面獲得權威認證,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璀璨明珠。
伏羲——中華文明的精神圖騰
伏羲,尊稱“人文初祖”,是中華文明的奠基者。他不僅開創了中華文化,還創造了深遠的文化符號。《周易·系辭下》稱,伏羲通過觀察天象與地理,發現萬物之間的規律,從而創作八卦,通達天地萬物。
伏羲還創立了婚姻制度,通過規范夫婦關系和五行,推動了社會倫理的形成?;槎Y上的鹿皮聘禮、結繩制網和琴瑟等發明,均源于伏羲。
此外,伏羲融合多元部落圖騰,創造了龍圖騰,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代表了力量、智慧與精神。
天水,作為伏羲文化的發源地,不僅承載歷史,也成為今天民族認同的核心。伏羲文化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并為文化復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編后語:
隨著2025年伏羲公祭大典的臨近,天水不僅是伏羲的故里,更是承載著數千年文化積淀的現代文化城市。伏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生機。
正如天水市博物館館長所言:“伏羲文化是天水最突出的品牌,也是文旅融合的核心載體。” 伏羲公祭大典不僅是傳統祭祀儀式,更已成為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的鮮活符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