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品詩,看電影
悟人生
我是威評書影史
01
《宣和殿荔枝》
宋·趙佶
密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栽荔子丹。
山液乍凝仙掌露,絳苞初綻水精丸。
酒酣國艷非朱粉,風泛天香轉蕙蘭。
何必紅塵飛一騎,芬芳數(shù)本座中看。
貪圖享受,是人的天性。因為沒有人真的喜歡吃苦!
然而,一味追求享受卻可能會讓自己錯失生命中更珍貴的饋贈。那些看似苦澀的經(jīng)歷,往往在日后回味時,反而閃耀出獨特的光芒。
人生就像一杯茶,初嘗時或許苦澀難耐,但細細品味后卻能感受到回甘的悠長。那些為夢想熬夜苦讀的夜晚,那些在健身房揮汗如雨的堅持,那些在工作中克服的每一個困難,都在不知不覺中塑造著更好的自己。正如尼采所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真正的智慧在于懂得平衡享受與成長。適度的享受能讓人保持對生活的熱情,但適時的"吃苦"卻能讓人突破舒適區(qū),獲得更深層次的滿足。就像登山者不會因為路途艱辛而放棄登頂?shù)南矏偅囆g家不會因為創(chuàng)作的痛苦而停止追求完美的腳步。
在這個物質(zhì)豐富的時代,更需要警惕過度追求享受帶來的精神空虛。學會在"吃苦"中發(fā)現(xiàn)樂趣,在挑戰(zhàn)中實現(xiàn)超越,或許才是通往真正幸福的密碼。畢竟,生命的意義不在于逃避所有苦難,而在于通過克服困難獲得成長與蛻變。
02
北宋詩人趙佶,想在享受著特權帶來的滿足時候,寫了一首《宣和殿荔枝》,表達了自己的喜悅和奢華。
荔枝的紅艷在宣和殿的琉璃窗格間流轉,恍若徽宗筆下的工筆花鳥活了過來。絳紗宮燈將水晶盤映得透亮,那幾枚嶺南貢果便成了凝固的霞光。帝王以指尖輕撫果殼上細密的龜裂紋,突然想起三千里外驛道上揚起的塵土——這晶瑩果肉里,原來鎖著馬蹄聲碎。
翰林待詔們屏息望著官家拈起銀匙,卻見他突然停駐。荔枝的涼意滲進指甲,像是一滴來自閩江的雨。去年此時,他正命人將整株荔枝樹移栽進艮岳,用油脂浸透的絲綿裹住枝干,三十六個內(nèi)侍輪番用蒲扇扇風。而今樹枯了,倒是這離枝的果實,在冰鑒里存住了魂魄。
殿角銅漏滴答聲里,趙佶忽然瞧見水晶丸上自己的倒影。那模糊的面容被絳苞分割成無數(shù)碎片,恰如案頭未完成的《瑞鶴圖》上,被云氣沖散的青天色。風從閩山來,穿過垂拱殿的十二道金絲簾,把荔枝香揉進御墨的松煙味里。他忽然覺得,自己用瘦金體寫就的"天下一人"花押,竟不如這果殼上的褶皺來得永恒。
當夜有急報抵京:嶺南暴雨沖垮了官道。傳旨太監(jiān)捧著空雕漆食盒退出時,聽見官家對著荔枝核喃喃自語,說要把它們種在龍池畔。月光給果核鍍上銀邊,像極了道觀里未煉成的金丹。
03
說起趙佶,可以稱得上是亡國之君。
可偏偏這位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宋徽宗,卻在中國藝術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他獨創(chuàng)的"瘦金體"書法如折釵股,如屋漏痕,筆鋒凌厲中透著幾分飄逸,至今仍是書法愛好者臨摹的范本。在繪畫領域,他開創(chuàng)的宣和畫院培養(yǎng)出張擇端等一代名家,《清明上河圖》的誕生便與其藝術主張密不可分。
這位皇帝對藝術的癡迷近乎偏執(zhí)。他命人編纂《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將內(nèi)府珍藏的歷代書畫整理成系統(tǒng)文獻;他設計的汝窯天青釉,那"雨過天青云破處"的釉色成為后世難以企及的審美巔峰。每當夜幕降臨,他常獨自在艮岳園林中徘徊,月光下的奇石仿佛都成了他筆下的水墨小品。
可悲的是,這種藝術家的敏感氣質(zhì)與帝王身份產(chǎn)生了致命沖突。當金兵鐵騎踏破汴梁時,他正在創(chuàng)作一幅工筆花鳥,連調(diào)色的朱砂都來不及洗凈。被俘北上的途中,他望著漫天黃沙寫下"家山回首三千里",那筆瘦金體在塞北的寒風中瑟瑟發(fā)抖,像極了這個錯生在帝王家的藝術靈魂。
04
北宋亡國的原因,其實在趙佶生活中也能找到痕跡。他太貪圖享受了,已經(jīng)到了奢華的地步,心思都沒有放在治理國家之上,這首《宣和殿荔枝》也是一個很好的佐證。為了吃上荔枝,滿足口腹之欲不惜從福建動用人力物力移植到臨安邸。
趙佶對奢靡生活的沉迷,遠不止于荔枝這一樁。他癡迷奇花異石,命人四處搜羅,不惜勞民傷財運送"花石綱"。太湖石運到汴京時,甚至要拆毀城門,百姓為此怨聲載道。更荒唐的是,他沉迷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在皇宮內(nèi)大興土木修建道觀,耗費國庫巨資。這些行為都暴露出一個帝王將個人享樂置于國家利益之上的危險傾向。
這位藝術造詣極高的皇帝,把朝政當作妨礙他追求風雅的絆腳石。他設立"書畫院",整日與文人墨客吟詩作畫,對北方金國的威脅視若無睹。當邊關急報頻傳時,他正在創(chuàng)作那幅著名的《瑞鶴圖》;當金兵南下時,他還在琢磨新得的端硯該題什么詩句。這種對現(xiàn)實的逃避,最終釀成了"靖康之恥"的苦果。
趙佶的悲劇在于,他錯把個人才華當作治國才能,將帝王身份當作滿足私欲的工具。一個王朝的覆滅,往往始于統(tǒng)治者對責任的背離。當荔枝的甘甜還在唇齒間回味時,歷史的苦果已悄然成熟。
所以,荔枝不能背亡國這個鍋!
05
趙佶這首《宣和殿荔枝》詩,道盡奢華,也在說明了,人生過于貪圖享受的下場。
然而,歷史的吊詭之處在于,當趙佶在宣和殿中沉醉于荔枝的甘美時,北方的鐵騎已踏破了汴京的城門。那晶瑩如玉的果肉,最終化作了他被囚五國城時,舌尖上揮之不去的苦澀記憶。
荔枝,本是南國佳果,卻在北宋末年的宮廷里,成了奢靡的象征。趙佶以帝王之尊,不惜耗費民力,千里迢迢將鮮荔枝運至開封,只為一時的口腹之欲。他或許未曾想過,當他在宣和殿中品嘗荔枝時,北方的金人正虎視眈眈,而他的子民卻在沉重的賦稅下掙扎求生。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千百年來,多少帝王將相沉溺于享樂,最終落得國破家亡的下場。商紂王的酒池肉林,隋煬帝的龍舟南巡,無不是前車之鑒。而趙佶的荔枝,不過是這出悲劇的又一幕罷了。
可悲的是,即便到了今日,這樣的故事仍在不斷上演。有人追逐財富,有人沉迷權力,有人醉心于虛幻的榮耀,卻忘了人生真正的意義。趙佶的荔枝,提醒著我們:過度的欲望,終會讓人迷失自我,甚至付出慘痛的代價。
或許,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擁有多少,而在于懂得適可而止。荔枝雖美,但若以犧牲他人為代價,那甘甜的滋味,終究會化作苦澀的悔恨。
-作者-
威評書影史,自評自說自開懷,更多詩評、書評、影評,給您不一樣的感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