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王羲之號稱“書圣”,可是他的書法,并非完美無瑕,王羲之推崇“秀逸”,多用內擫筆法,字跡秀逸、俊麗,猶如溫婉的江南女子,柔和之氣偏多,正因如此,王羲之筆勢和風格,不適合大字。
哪怕書法界,傳有王羲之的大字法帖,但在氣勢方面,仍是不夠雄偉,后世9成書家,效仿其字,繼承秀逸之風,無法適用大字,發展式微。
直到北宋,米芾的出現,解決這一局面,米芾號稱“書法狂人”,極其嗜書,筆法高超,曾授予“書法博士”的官職,負責選拔人才,整理宮廷藏帖。
他日日鑒賞真跡,與書畫相伴,根基十分扎實,眼界開闊,不僅深諳“二王”筆法,還繼承“尚意”理念,善于創新,依據個人風格,改造“二王”,開辟“刷字”筆法,且融入大字行書。
運筆迅捷多變,兼容篆隸古法,如同刷在紙面,極其駿健、瀟灑,書法界傳有諸多的米芾大字,例如《研山銘》、《山中酬人》、《多晶樓詩冊》等,其中最精妙的一幅,就是臨終前,寫給宋徽宗的《舞鶴賦》。
奉宋徽宗的敕令,米芾崇寧五年(1106年),抄寫這篇文章,此乃南朝鮑照所作,全卷共計447字,單字約為3~10厘米,通過這個數據可知,米芾用筆變化之豐富,順應情感、節奏運行。
時而瀟灑俊逸,筆絲纏連,極具暢意舒和之氣,展現王羲之的溫雅之風,時而飛動蒼勁,墨色干涸,極具古雅、渾穆之氣,2者鮮明對比,既有藝術妙趣,還能強化視覺沖擊、藝術效果。
而且無論風格如何,米芾始終貫徹他的駿健感,字字神采昂揚,筋骨深沉,氣勢磅礴,用“二王”筆法,寫出如此雄偉的氣魄大字,整個書法界,僅此米芾一人,不夸張的說,他彌補王羲之600年的遺憾,至今仍無敵手
這幅《舞鶴賦》寫完之后,宋徽宗下令摹刻上石,原稿已經失傳,唯有“初拓本”尚存,古代一直遞藏有序,存入元內府、鮮于樞、柯九思、項元汴等處,柯九思珍藏時,還親自鑒定。
之后題寫“空前絕后”4個字,專家也稱“這一發現不亞于考古找到古墓”,可時常臨摹,學習米芾“刷字”筆法,用筆果斷干脆,勢態開闊,不再拘謹,小心翼翼,還感受他的創新思想,利于之后創作。
而今,我們對米芾《舞鶴賦》,進行1:1超高清復刻,推出便攜經折裝,全卷加入現代字注釋,幫助初學者識讀,非常適合臨摹與欣賞,與原作毫無二致,見此品如見原作,市面獨此一家,若您喜歡可點擊下方商品鏈接一觀。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