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
“三城三都·成都之選”
品牌推介名單
正式揭曉
崇州天演博物館入選
“成都十大特色民間博物館”名單
“三城三都·成都之選”成都十大特色民間博物館入選名單
“三城三都·成都之選”——品牌推介活動,由成都傳媒產業集團、成都廣播影視集團主辦,攜程、抖音、成都市“三城三都”研究院等機構協同支持,聚焦成都文化、旅游、體育、美食、音樂、會展等城市發展熱點領域,共設包括“成都十大文化新地標 、成都十大特色民間博物館、成都十大品牌展會”等在內的九大門類,全面展現成都城市氣質和文化能量。
崇州天演博物館
崇州天演博物館于2016年5月23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正式成立,全館面積23800平方米,作為國家二級博物館、中國古生物學會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基地、自然資源部東北亞生物演化重點實驗室化石保護與研究中心、省市級科普基地的崇州天演博物館,是成都市唯一一家以地質古生物為主的非國有自然科學博物館。
天演博物館主要從事地質、古生物學等領域的標本收藏、科學研究、普及教育、保護修復、展覽展示和文創開發等工作,旨在普及古生物學、生物進化以及生物多樣性、巖石礦物及地質演變歷史等科學知識,展品主要有古生物化石、巖石和礦物標本,以及現生動植物標本。
現館藏標本近五萬件,時間跨度26億年,標本科目屬種序列齊全,僅恐龍就有70余種,更有世界長達39.8米的最大恐龍天演馬門溪龍化石(待定名)、面積達105平方米的世界單體最大創孔海百合化石、長達2.1米的緬甸陸龜化石、長達8米的關嶺雙魚龍化石等。
天演博物館重要化石介紹:
世界最大的恐龍化石骨架-天演龍
拉丁名:Mamenchisaurus Tianyan
生存時代:侏羅紀晚期
尺寸:39.8米
發現地:中國新疆
簡介:中國發現的最大的蜥腳類恐龍之一,生存于1.4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于白堊紀滅絕。它的頸部特別長,相當于體長的一半,不僅構成頸的每一節頸椎長,且頸椎數亦可多達19個,是蜥腳類中最多的一種。另外,頸部也是所有恐龍中最長的。
世界最大的單株海百合化石
生存時代:三疊紀
尺寸:14.5*7.2米
發現地:中國貴州
簡介:關嶺生物群中以海生爬行動物和海百合數量居多,基本保存完好且形態精美乃國外同期地層所罕見,因而被地質古生物專家譽為“全球三疊紀獨一無二的化石寶庫”,同時填補了國際研究海生爬行動物進化的空白。該館展示了眾多關嶺創孔海百合化石,海百合是一種始于寒武紀早期,也就是5.4億年前的棘皮動物,而創孔海百合出現在距今2.4億年前。因為海百合的外形很像植物,因此擁有一個優美的植物名稱。天演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就是海百合化石,這是全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單株海百合,長14.5米寬7.2米,總面積可達105平方米。
世界最大的魚化石墻
生存時代:中生代
尺寸:4.8*3.6米
發現地:中國遼寧
簡介:狼鰭魚是原始的真骨魚類,種類繁多,是中生代后期東亞地區的特有魚類,現已絕滅。狼鰭魚主要分布于我國北部,是我國遼西北票市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魚類之一,一般保存完好,屬靜水環境下的原地埋藏。此幅化石板由狼鰭魚、鱘魚、蝦類和部分淡水植物組成,呈現一幅千魚成群,魚群追逐的奇特場景。
世界面積最大的群體海百合化石
生存時代:三疊紀
尺寸:26*7米
發現地:中國貴州
簡介:這是全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群體海百合化石,總面積達到182平方米。
世界最大的對開蛙化石墻
生存時代:白堊紀
尺寸:4.8*7.2米
發現地:中國內蒙古
簡介:三燕麗蟾生存于早白堊世的遼寧西部,與狼鰭魚、孔子鳥、中華龍鳥等熱河生物群的成員共生。這表明早在恐龍時代無尾兩棲類就已在我國演化,從而將我國蛙類發展史大大地提前了。三燕麗蟾不僅是亞洲首次發現的無尾兩棲類中最原始的盤舌蟾類化石,更是世界上發現的第2種具完整骨架的中生代盤舌蟾類。此對化石板中共發現三燕麗蟾179對,滿洲龜3對,所有化石均為同一層面發現并修復,左右兩塊化石板為正負模。
恐龍足跡
生存時代:白堊紀
尺寸:18*6米
發現地:中國甘肅
簡介:該化石板主要以甘肅劉家峽發現的恐龍足跡化石為主,包含了大型蜥腳類恐龍足跡,由足跡的大小和距離推斷,可能是一條25~30米長的蜥腳類恐龍留下。此外該板中還發現了不同種類的獸腳類恐龍足跡以及部分翼龍足跡,保存十分完整和清晰,立體感極強。同時,在同一巖層層面上還保存有恐龍臥跡、尾部拖痕及糞跡等,構成了足印、臥跡、拖痕和糞跡共存的場面,該足跡模型均為原足跡化石1:1復制,保留了原足跡化石遺留下的重要信息。
世界最大的陸龜化石-緬甸龜
生存時代:新生代
尺寸:2.2*1.6米
發現地:緬甸
簡介:緬甸龜約長2.2米,重約2噸,背甲約3.3平方米,相當于整個背甲可直立站立約5-6名成年男性,其體型比現存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陸龜“加拉帕戈斯象龜”大了近一倍。
世界最大的魚龍化石
生存時代:三疊紀
尺寸:12.8*3.6米
發現地:中國貴州
簡介:關嶺魚龍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生爬行動物。魚龍的鰭包括前鰭、后鰭和尾鰭,前鰭和后鰭由四肢演化而來,而四肢的骨骼在進化過程中經歷了巨大的變化。絕大部分魚龍類都具有修長的口鼻部,嘴中長有牙齒,但是該魚龍的口鼻部卻很短,而且沒有牙齒。所以它們的進食方式和愛吃的食物都與其他魚龍不太相似,喜歡吃一些小魚和無殼的頭足類動物。
大熊貓的祖先化石-巴氏大熊貓
生存時代:更新世
尺寸:1.5*0.8米
發現地:中國四川
簡介:巴氏大熊貓是大熊貓中最大的一個亞種。它們最早出現在早更新世晚期,到中更新世已廣泛分布在我國西南、華南、華北和華中地區,并且到達了越南和緬甸北部。到中更新世晚期,巴氏大熊貓逐漸進化成現代大熊貓,同時它們的分布范圍和數量繼續縮減,身體也在逐漸變小,最后成為今天瀕臨滅絕的“活化石”。該館的巴氏大熊貓化石長約1.5米,肩高約0.8米。
雙魚龍墻
生存時代:三疊紀
尺寸:8.6*3.2米
發現地:中國貴州
簡介:該化石板取名為“海枯石爛”。由于化石保存條件極為苛刻,生物死亡后形成化石的幾率特別低,多條魚龍化石共同保存更加稀少。“海枯石爛”名字的由來是寓意著兩條魚龍因為親情或愛情關系,共同面臨死亡并且埋藏在一起,經過時代更換和地質變遷之后,海洋消退陸地上升,原來的環境早已消失不見。
崇州天演博物館
地址:崇州市崇陽大道258號
營業時間: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館),每周一閉館。
門票:門市價50元/人/次,線上購買目前優惠價為45元/人/次(美團、大眾點評、抖音直接搜索“天演博物館”點擊鏈接即可購票),也可通過購買徽章獲得永久參觀權益,徽章售價200元/個,佩戴徽章可永久免費參觀。
免票人群:凡身高小于1.2米兒童、軍警、殘疾人及70周歲以上老人(兒童及老人需由有票或徽章的親友陪同)。
游客也可關注“崇州天演博物館”公眾號獲取更多信息。
原文來源:今日崇州
主辦:崇州市文化體育和旅游局
主編:劉唱
責任編輯:高敏
編輯:吳方 王麗
投稿郵箱:87023221 @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