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利川市深入踐行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環境治理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不斷拓展“兩山”轉化路徑,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以生態“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截至目前,利川市成功創建了利川紅紅茶、利川山藥、利川黃連等7件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4件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利川紅、利川大黃2件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
扎實推進生態修復,利川莼菜重獲生機
重建莼菜家園。針對生態失衡和基礎設施薄弱,莼菜品種長期未更新,植株老化,抗性喪失等問題,制定《利川莼菜省級地方標準》和《利川莼菜種植規程》,鼓勵企業先行先試,建設莼菜種植示范基地。推廣新技術、新模式,對驗收合格的莼菜田,每畝補助500元,鼓勵農戶種植;同時,對采用莼漁生態種養模式的農戶,每畝再補助200元,穩步恢復種植面積。
強化技術支撐。聘請省農科院專家現場指導,推廣魚菜共生生態種養模式,用食物鏈維持莼菜田生態平衡,遏制病蟲害。與中南民族大學簽訂協議,成立“中國莼菜研究所”,對莼菜原產地野生資源進行保護、種質改良、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發和精深加工產業化示范。
拓展增收路徑。推動地產莼菜自產自銷,倒逼當地批發商主動上門尋求合作。積極拓展國外市場,將莼菜銷往日本、韓國等地。引入直播團隊,開展種植基地宣傳、直播帶貨、休閑觀光、采摘體驗等活動,打造美麗鄉村示范點。經過多年生態修復,莼菜種植面積和年產量逐年恢復增長,目前分別已達1.2萬畝、1.2萬噸,年產值近2億元,帶動當地近3萬名農民增收。
全面推廣生態種植,藥材產業量質齊升
加快基地建設。投入300余萬元建成團堡鎮黃精、元堡鄉大黃兩大種質資源圃,完成100畝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建成智能化溫室育苗大棚,實施黃連、大黃等道地藥材GAP認證,認證面積為4.8萬畝,GAP基地總面積為5200畝。
推動項目建設。投資建設城東綜合產業園(17.9平方公里),建成標準化廠房28萬方;推進香連藥業技改擴能項目,完成300平方米成品倉庫及3臺(套)設備安裝;建成大黃產地加工標準化示范項目初加工生產線,推動中藥材產業提檔升級。
開展品牌建設。編制《利川有機中藥材高質量發展規劃(2025-2035)》,制定《利川市中藥材產業鏈提升實施方案》,發布6項有機種植及加工技術規程(黃連/大黃/黃精等),通過品質認證、外出參展等措施,大力提升當地中藥材品牌影響力,推動構建“利川大黃”生態種植標準體系。
著力推動生態輪作,“科技興煙”效果彰顯
優化種植結構。通過推廣良種良法、建設高標準煙田、完善煙葉產業鏈條,推動特色煙葉產業提質增效。2024年,利川市共收購烤煙13.34萬擔,其中,上等煙68.62%,下低等煙5.19%,畝產值4000.92元,煙農可實現收入2.1765億元。2025年,全市共種植煙葉約5.6萬畝,預計帶動戶均種煙收入超15萬元。
堅持“科技興煙”。健全“以煙穩糧、以煙促糧”協同發展機制,不斷探索“煙+N”產業發展新業態,走出一條多產融合發展新路子。探索多產業融合發展,推廣煙稻、煙菜、煙豆等輪作體系,既改善土壤結構,又破解單一產業風險。2025年,全市“煙+N”種植面積超3萬畝,預計帶動煙農增收1600萬元。
延伸產業鏈條。完善基礎設施、實行土地保育、推廣綠色防控技術、落實災害保險等舉措,讓煙農吃下“定心丸”。實行“以種帶養、以養促種、種養結合”,通過“秸稈轉化飼料—飼料供給養牛—牛糞發酵還田—底肥種植烤煙”實現種養結合、生態循環和一地多收。
來源:恩施州生態環境局利川市分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