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e China’s universities really the best in the world?
《自然》權威指數給出肯定答案。
中國頻譜日像儀的天線。
天空才是極限
攝影:新華社/Eyevine
2025年6月18日
十年前,科學期刊出版商《自然》開始統計不同機構研究人員對145本權威期刊所發表論文的貢獻。2016年首份“自然指數”發布時,中國科學院位列第一,但前十名中美國和歐洲機構仍占主導:哈佛大學排名第二,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分列第五、第六;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位居第三、第四;牛津和劍橋大學位列第九、第十(第七、第八名分別為德國亥姆霍茲研究中心聯合會和東京大學)。
然而,這一格局逐漸改變。2020年,北京清華大學進入前十名;2022年,牛津和劍橋被兩所中國高校擠出榜單;到2024年,前十名中僅存三家西方機構:哈佛大學、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和馬克斯·普朗克學會。今年,哈佛大學排名第二,馬克斯·普朗克位列第九,其他八所都是中國高校。
這一變化反映出中國研究能力真實且快速的提升。過去十年間,中國研發投入實際年均增長約9%。2023年,按購買力平價調整后,中國政府與高校的研發總投入已超過美國和歐盟。此外,中國還吸引了大量曾在海外工作的科研人員回國,即被稱為“海龜”(與“從海外歸來”諧音)的群體。
這些投入已見成效。中國目前發表的高影響力論文(被引頻次前1%)數量超過美國和歐洲。在化學、工程和材料科學等領域,中國已被視為世界領先者,其計算機科學高質量研究產出也極為可觀。2025年指數排名第四的浙江大學,正是中國頂尖人工智能企業深度求索(DeepSeek)創始人梁文峰的母校。
不過,排名的計算方式也凸顯了中國的優勢。該指數納入的期刊旨在代表自然科學領域的頂級研究,其構成會定期調整以反映學科動態。化學和物理科學期刊的數量不斷增加,使其在2025年指數中的占比超過一半;而健康和生物科學期刊(仍是西方主導的領域)僅占20%。
若僅考慮在《自然》和《科學》(普遍被視為最具聲望的兩本期刊)上發表的研究,中國研究機構的排名則大幅下滑。中國科學院是唯一接近榜首的中國機構,位列第四。
觀察人士應謹慎看待這些排名。盡管“自然指數”是衡量機構或國家科研實力的有效指標,但其評估難免存在局限性:許多有價值的研究發表在次級期刊,改變世界的創新也未必總來自高分機構。即便如此,浙江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與中國科學院一道,已憑借實力躋身世界頂尖行列。■
說明:本號刊發自各方的文章,是為了獲得更全面的信息,不代表本號支持文章中的觀點。由于微信公眾號每天只能推送一次,無法即時更新,因此,本站目前在騰訊新聞發布最新的文章,每天24小時不間斷更新,請收藏以下地址(請完整復制),隨時刷新:
https://news.qq.com/omn/author/8QIf3nxc64AYuDfe4wc%3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