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實現歷史性跨越,離不開科技工作者的接續奮斗和協同攻關。而學會作為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組織,幾十年來,我國200多個學會在中國科協的領導下不斷發展,學會在逐漸壯大的同時也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其中,中國化學會成立于1932年,至今已有90余年的歷史,為科技工作者的成長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也是國家推動化學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近日,中國化學會第十八屆全國均相催化學術研討會舉行,而華中師范大學化學學院陸良秋教授憑借基于"金屬偶極體"的均相催化研究中所取得的重要進展,榮獲第七屆(2025)"中國均相催化青年獎"。而這一獎項不僅是對陸良秋教授個人學術成就的高度認可,更折射出華中師范大學在化學學科領域的深厚積淀與強勁實力。
據了解,華中師大化學學院的根基扎得極深——最早能追溯到1929年的華中大學化學系和1930年的中華大學化學系。近百年的辦學積累,不是虛浮的時間數字,而是實打實的學術底氣,為如今的學科爆發攢足了后勁。
這份底蘊催生出的,是當下化學學科擋不住的上升勢頭:科研實力一年比一年硬核,早在2018年就闖進USNews全球大學化學學科排名前300強,實打實的國際競爭力擺在那兒。更關鍵的是,它手里握著一批“硬家伙”——9個國家級、省部級重點研究及人才培養基地,例如“綠色農藥全國重點實驗室”“111計劃”引智基地、智能生物傳感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等,每一個都是能啃硬骨頭、出真成果的陣地。
而且,華中師大化學學院在人才培養的實踐環節,也確實是依托這些國家級、省部級重點研究及人才培養基地,鼓勵學生大一即進入課題組參與科研訓練,并自主申報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因而,該學院近幾年本科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可謂是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例如其化學(英才班)學生就曾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15篇,斬獲中國國際“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金獎、全國大學生化學實驗邀請賽一等獎等50余項競賽榮譽。而最終,化學(英才班)中多人憑借扎實的學科基礎和科研創新能力,保研至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頂尖學府。更有部分學生獲得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海外名校的深造機會,升學質量非常亮眼。
此外,為了深化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搭建學術交流平臺、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華中師大化學學院近期還舉辦了首屆本科生學術年會。活動中,不僅有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分享,還有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本杰明·李斯特教授面向師生作學術報告、多位青年教師圍繞化學學科熱點前沿分享各自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幫助本科生了解學術前沿,拓科研視野,而這也為本科生未來的科研方向選擇提供了有力參考。
從近百年家底到全球學科排名,從硬核實驗室到學生拿獎拿到手軟,再到把諾獎得主請進本科生年會——每一步都踩在“實”字上。這不是偶然爆發,是厚積薄發的必然。往后看,這樣的華中師大化學學院,只會讓更多年輕人在這里長出硬本事,在國際舞臺上更有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