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至6日,首屆老齡化傳播研討會在深圳大學拉開帷幕。本次研討會由深圳大學傳播學院主辦,中國新聞史學會健康傳播專委會指導協辦。研討會吸引了來自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南京大學、深圳大學、鄭州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廣西師范大學等國內外高校多名專家學者,以及《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新聞與寫作》、《學術論壇》等國內多名CSSCI期刊編輯參加。
致辭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楊洸教授致開幕辭。楊洸教授首先感謝周裕瓊教授召集此次會議,為老齡化傳播的研究提供了學習與交流的空間。她表示,正值深圳大學新聞傳播學科創建四十周年之際,此次會議作為系列學術活動之一,是傳播學院健康傳播學科教學與科研成果的重要展現平臺。同時,她也對傳播學院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平臺建設等多方面展開了介紹。致辭最后,楊洸教授也對遠道而來、不辭辛勞的各位國內外專家學者表示最誠摯的歡迎和最衷心的感謝。
中國新聞史學會健康傳播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孫少晶通過在線會議的方式發表致辭。孫少晶教授在致辭中首先肯定了此次研討會的重要意義,表示研討會是從中國本土的問題意識出發,具備中國特色。他表示,作為每個人都將要面對的老齡化問題,與會的青年學者們所進行的一系列研究十分具備前瞻性。最后,孫少晶教授祝愿各位學者都能夠在這樣“小而美、小而精”的研討會中取得滿滿的收獲,并祝愿健康傳播與老齡化傳播的學術共同體能夠越辦越好。
主旨演講
新加坡國立大學傳播與新媒體系副教授蔣少海的主旨演講題目為“Promoting Healthy Longevity: A Case Study of Health District @ Queenstown in Singapore”。他指出,新加坡正經歷嚴峻的老齡化進程,但健康壽命(health span)與平均壽命仍存在顯著差距。他強調,健康長壽的核心在于通過社會協作重塑老齡化敘事——老年人是社區的寶貴資產而非負擔,需要通過跨領域干預提升生命質量。蔣少海以女皇鎮健康衛生區為例,說明該項目如何整合政府、學界(如新加坡國立大學、國立大學衛生系統)與社區力量,形成全社會參與的創新平臺。他呼吁重塑老齡化敘事,將長壽視為“生命旅程的活力延續”,構建讓各年齡段居民“健康、幸福、有尊嚴生活”的包容性社區。
深圳大學心理健康研究中心教授焦璨的主旨演講題目為“老漂族的積極老化”。她指出,“老漂族”作為中國城市化進程中離開原居地隨子女遷移的老年群體,面臨生活環境、社交網絡等多重轉變,需要通過積極老化理念重構社會認知,認識到老年人不是被動受助者,而是具備成長潛力的主體。其研究團隊通過五項系統性研究,構建了本土化干預框架。焦璨呼吁政策制定需關注認知水平與性別差異:對低認知群體強化資源整合訓練,對高認知群體引導多維協調;男性側重健康與社會支持干預,女性加強生活方式指導。最后她強調,老年遷移適應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未來的研究需進一步深入探討其長期變化規律,以更好地促進老漂族積極老化進程,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錦輝的主旨演講題目為“健康信息的算法偏見:給老年傳播的啟示”。他指出社交媒體推薦算法雖提升信息分發效率,但卻可能系統性剝奪弱勢群體獲取可信健康信息的權利。為驗證這一倫理困境,其團隊創新性開發針對抖音平臺的虛擬代理測試(ABT)技術,通過137萬條視頻數據揭示算法偏見的運作機制。結果顯示,算法本身會造成偏見,高端手機用戶、醫療發達地區用戶獲取高可信度健康信息比例更高,而用戶能動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健康信息不平等。他強調算法是社會鏡像,會擴大社會不平等,提升弱勢群體信息素養比改良算法更迫切,需通過教育幫助老年人等弱勢群體識別低質信息、主動搜尋權威信源,打破“算法把關人”的隱性控制。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周裕瓊的主旨演講題目為“老齡化傳播的學術想象力”。她指出,應將研究重心從“老年傳播”轉向“老齡化傳播”,將“老齡化”視為宏觀基礎結構和動態過程,考察全人口生命周期中不同年齡群體通過借助各種媒介形態和各種傳播方式來形成關于“老”的社會與文化共識。她介紹了智能媒體生態下的積極老齡化傳播研究,探討智能媒體作為工具、平臺、基礎設施在賦能老年人健康、社交、社會參與等方面的作用,以及與文化傳承的關聯。她反思當前研究需要從科學主義轉向人文主義,強調“重聽老人言”,研究者應該在學術的田野里深入他們的生活、體悟他們的傳播困境,并重新思考老年人與數字技術的關系。
老病有孤舟:老年漂泊與困頓的傳播學回應
第一場學術對談(共兩組)由深圳大學心理健康研究中心教授焦璨主持。
第一組對談中,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熊慧首先分享了題為“老年人數字貧困的多元類型與影響因素:基于能力理論的視角”的研究。她聚焦老齡化與數字化碰撞下的老年人數字境遇,指出當前研究將老年數字參與簡化為“接入者/非接入者”的二元對立,忽視了群體內部的差異。因此,她的團隊引入了數字貧困概念和阿瑪蒂亞·森的能力理論,以克服傳統研究的不足。她們的研究旨在通過聚類分析劃分老年人數字貧困類型,借助多元回歸探尋老年人數字貧困類型的影響因素。該研究在理論上豐富了數字貧困框架與能力理論的應用,在現實上推動社會關注老年人群體的多樣化需求與差異化支持,助力老年人融入數字社會。
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王艷進行了題為“媒介使用與生命歷程的互構:‘老漂族’如何在流動中馴化智能手機”的發言。研究以“老漂族”為對象,基于馴化理論,采用協同訪談、線上觀察和生命歷程分析方法,探究其對智能手機的馴化與再馴化。研究發現,手機廠商通過商品化設定技術劇本,“老漂族”基于需求形成技術想象;流動中通過占有、客體化等將手機納入生活,與生命歷程互構;因手機依賴和家庭任務變化,他們調整與手機關系,發展再馴化策略。王艷強調,“老漂族”對智能手機的馴化不只是一種技術實踐,更是貫穿其流動生命歷程的身份協商和自我調整的過程。她呼吁超越工具性“數字賦能”框架,關注“人-技”互動中流動老年個體及群體的主體建構與意義生產。
第二組對談中,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任玉琛首先分享了題為“老漂族在城市:從最后一公里到最后十米”的研究。她指出既有研究過度關注流動老人“最后一公里”的城市融入,卻忽視其“最后十米”的家庭空間困境。通過對14位東莞農村籍老漂族的深度訪談,研究發現他們的行為受家庭理性考量與個人需求的矛盾影響,家庭中心話語和個人中心話語的競爭共同對老漂族的返鄉決策進行意義塑造。任玉琛指出,主流社會文化尚未承認“老漂族”以壓抑、犧牲自我需求為代價去支持家庭發展,對他們的付出持有理所應當式的期待。在家庭與社會層面上倡導承認并尊重流動老人的付出,或許是緩解“老漂族”困境的潛在路徑。
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何琦雋進行了題為“育兒老漂族家庭溝通與心理健康研究”的發言,與上述“老漂族”的返鄉心態形成對照:在城市育兒的老漂族普遍存在對自身的“工具化”傾向,具體體現在角色工具化、任務工具化和生活工具化三個相互關聯的層面,在角色上,育兒老人缺乏決策權,在家庭溝通中處于較被動的位置;在任務上,除了育兒外,大部分老人還會承擔瑣碎的家務;在生活上,育兒老人存在“過客”心態,他們普遍使用手機打發時間、在線上溝通情感與私人事務,而將線下的生活僅保持在必要的范圍內。研究者將這種工具化視為一種應對復雜家庭角色的分離策略,這種多層次工具化既是老人對角色壓力的心理應對,也折射出其在家庭結構中的特殊處境與潛在疏離。
最后,四位老師針對各自分享的研究進行了深入交流,她們共同挑戰了傳統研究的簡化框架,倡導從個體需求與主體性出發,構建尊重差異、承認價值、強化能力的社會支持體系,以回應老年漂泊的結構性困局。
人間重晚晴:老年福祉的多元路徑探索
第二場學術對談(共三組)由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熊慧主持。
第一組對談中,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王茜首先分享了題為“智能時代老年人的數字困境與賦能生態構建”的研究。研究通過深度訪談與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旨在探究老年人數字融入的深層意義與影響因素。結果顯示,除感知風險外,自我效能、朋輩支持和代際支持均顯著正向促進老年人數字使用行為。并且,代際支持能夠顯著促進老年人的數字融入,而朋輩支持的促進作用不顯著。研究指出老年人數字融入絕非簡單的技術接入問題,而是一個涵蓋技術能力、心理認同和社會互動的多維建構過程。對此,研究提出科技適老(推出適老化產品并優化售后支持)、朋輩互助(以“老帶新”促進數字技能共享)、家庭反哺(強化代際技術與文化反哺)、文化包容(構建跨代數字共同體)等四條對策,以期更好地助力老年人的數字賦能。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李思悅進行了題為“社會支持視角下的老齡化研究”的發言。研究由兩部分構成。前者探討了數字鴻溝中社會支持對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通過量化數據發現,家中晚輩提供的情感支持和工具性支持頻率顯著高于信息支持,而家中同輩、朋友和社區的情感支持頻率顯著高于其他支持類型,其揭示了不同社交圈層在彌合數字鴻溝中的支持差異。后者探討老年人的抖音實踐。基于對 20 對長輩-晚輩的深度訪談,研究發現老年人的媒介化面子不僅源于家庭倫理與技術實踐的互動,更體現了數字空間中代際權力的重構過程。
第二組對談中,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青年副研究員謝興政首先分享了題為“找‘老師’:農村老年群體的‘關系’重構與媒介素養培育”的研究。研究聚焦中國農村老年群體在數字化浪潮中的社會交往變遷與媒介技能提升問題。通過對典型留守村莊D村的田野考察,研究發現,農村老年群體正通過三重空間重塑社交網絡——在居住空間中從親緣維系轉向社會性交流,在公共空間中以趣緣/業緣建立自致性關聯,在虛擬空間中實現“自己人”圈子的線上遷移與拓展。研究認為,理解并順應農村老年群體在居住、公共、虛擬空間中“關系”的動態重構過程,并善用其內部的“自己人”網絡資源,是有效培育其媒介素養、促進數字融入的關鍵。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長聘教軌副教授張連珊進行了題為“智能媒體提升老年群體健康福祉的路徑探索”的發言。研究旨在探索老年群體與智能技術的復雜關系。基于對社交媒體(老年群體的智能媒介使用行為與數字幸福感)、社交機器人(老年群體的社交機器人采納與抵觸)及AI陪伴設備(AI陪伴機器人促進老年福祉的人機互動機制)的系列實證分析,研究發現,老年人的數字幸福感既受微觀心理機制(老化感知/歧視內化)調節,亦可通過人機互動的情感設計重構實現。如何更好地走進老年人的內心世界,張教授和與會學者就研究方法做了進一步研討。
第三組對談中,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助理研究員孫永健首先分享了題為“致愈還是自愈:銀發數字之殤的自發性彌合機制探究”的研究。基于第六、七次人口普查及CGSS等全樣本數據,研究通過全國人口隊列預測模型(2010-2050年),試圖回應“人口越老,鴻溝越深”的問題是否成立。研究發現,銀發數字鴻溝具有致愈與自愈的雙重彌合路徑。前者是由政府政策(適老化改造)、市場干預(銀發經濟)、家庭反哺等構成的外部“社會工程”;后者是由人口代際更替與媒介素養積累形成的系統內在修復力。兩者互為表里,突出了被過往研究所忽視的“被遮蔽的免疫力”,同時也修正了關于銀發數字鴻溝趨勢會逐步加深的認知 。同時,研究也提醒我們需要看到技術迭代催生的新型數字鴻溝,意識到彌合并非一次性的愈合任務,而是一場與技術同步進行的結構性“體檢”。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謝奮進行了題為“當我老了:祖孫溝通對青年群體老化想象的影響”發言。研究基于全國778名青年樣本(18-35歲)的問卷調查,以鏈式中介效應模型探索祖孫溝通對青年老化想象的塑造機制。研究發現,祖孫日常溝通和儀式性溝通會正向影響青年人的老化想象,也會分別通過代際關系和孝道理念的中介作用以及兩者的鏈式中介作用產生正向影響。研究揭示了中國語境下代際溝通的心理機制和文化路徑,提示我們,在中國的環境下開展老化教育,既要想辦法改善代際關系,也要注重文化價值觀的引導。在此基礎上,研究還結合媒體對衰老以及老年群體的建構論述了“衰老作為一種習得”的觀點。
最后,熊慧教授對6位對談人的發言進行了細致而富有建設性的點評,并對他們的研究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其不僅具有鮮明的本土問題意識,更突破了西方理論框架的局限,為全球老齡化研究提供了兼具學術深度與實踐價值的中國方案。
夕陽無限好:老齡化傳播學術發表的機遇與挑戰
第三場學術對談由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周裕瓊主持。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編戴利朝首先對與會學者在老齡化傳播領域的研究成果給予高度認可,表明不僅深切感受到學界對老齡化傳播的學術熱情,也對該領域蘊含的學術機遇寄予厚望。在他看來,老齡化傳播的研究選題并非源于自上而下的規劃,也不是來自有疏離感的大數據,而是源于日常生活、屬于每個人的生活關切。他進一步表示,作為兼具學術前沿與現實關照的研究領域,《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非常樂意參與并助力老齡化傳播學術共同體的培育與發展。不僅旨在積極回應老齡化社會面臨的傳播困境與數字挑戰,更希冀能推動老齡化傳播研究的理論創新與知識積累,為構建中國特色文化自主知識體系貢獻期刊力量。
《新聞與寫作》責編李佳咪進行了題為“老齡化傳播學術發表的機遇與挑戰——基于CSSCI刊物發文情況的觀察與思考”的發言。結合自身刊物與其他刊物就老齡化傳播議題的發表情況,她指出,得益于國家政策與戰略引領,老齡化傳播正經歷從邊緣到中心的學術躍遷。然而,當前學術領域普遍面臨內卷加劇的困境(C刊發文數量持續縮減),這一挑戰在老齡化傳播領域亦愈發凸顯。何以應對?她進一步呼吁研究者能關注新問題,拓展研究議題;推動理論本土化,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老齡化傳播理論;創新方法論,實現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的互補。惟其如此,老齡化傳播研究方能在學術內卷中開辟新路徑,真正實現學術成果與國家老齡化治理需求的同頻共振。
《學術論壇》責編楊彧表示,在老齡化交融數字化的時代背景下,老齡化傳播研究具有學術探索與社會服務雙重維度的發展潛力。未來,《學術論壇》也希望能為研究者搭建學術交流平臺、推出專題研究成果,持續激活老齡化傳播領域的學術創造力,讓理論研究既能直面銀發群體的現實需求,又能在全球學術坐標系中彰顯中國學術的主體性與話語權。
最后,三位期刊編輯和與會學者就“研究價值VS刊發價值”、“專業性刊物VS綜合性刊物”等諸多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并針對學術規范與發表策略提出了具體建議。
為霞尚滿天:老齡化傳播研究的無限可能
頭腦風暴由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任玉琛主持。與會學者就“老齡化傳播研究的無限可能”這一議題進行了多維度的討論與設想。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謝奮就量化研究中的量表使用提出疑問,深圳大學心理健康研究中心教授焦璨從研究的實際需要、量表的使用規范等方面予以解答。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李炳燦建議應以發展心理學的視角理解老年群體的成長性。在應對當前研究進程中與AI技術相關的各類問題時,與會學者充分發表自身的看法,表示可以讓AI成為輔助寫作的工具,但必須堅持學術的原創性。在面對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之間的爭論時,《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編戴利朝和《新聞與寫作》責編李佳咪結合期刊編輯實例,對兩種研究的不同取向和審稿要求等方面予以回應,解答了大家的疑惑。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生導師郭晨就國社科基金申報書的撰寫問題向學者們提出疑問,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周裕瓊、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錦輝從自身經歷出發,對基金項目的前期申報、中期研究和后期結項等不同階段展開解答。健康傳播與老齡化傳播的研究都十分注重研究的落地與預期的社會意義,與會學者結合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研究的實踐經歷,一致認為后續的研討會不應是傳播學者的“圈地自嗨”,應當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歡迎不同身份與背景的參與者“破壁交流”。會議最后,周裕瓊教授提議,后續會議可以讓學者們邀請參與自己研究的老年人來到現場,和學者們一同參與討論、發表看法,為學科的發展與后續研究的不斷進步注入不同的觀點與聲音,貢獻更多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