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中華民族的圖騰
——中國八千年龍文化文物精品
中國歷史研究院編
2025年4月
精裝·344頁·18.0萬字
398.00元
ISBN 978-7-5228-4175-5
內容簡介
本書為中國考古博物館特展“龍·中華民族的圖騰——中國八千年龍文化精品文物展”的圖錄。本次展覽由中國歷史研究院主辦,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博物館承辦,內蒙古博物院、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巴林右旗博物館、林西博物館、翁牛特旗博物館、敖漢博物館、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徐州博物館、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博物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蚌埠市博物館、含山博物館、泉州市文物保護中心、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殷墟博物館、荊州博物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羅平縣文物局、陜西歷史博物館、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協辦。
本圖錄分為三個篇章,即第一篇章龍出東方、第二篇章龍行天下、第三篇章龍澤四海。書中包括特展的110余件國寶級文物的精美圖片和文字說明。
本書目錄
前言/001
概述 考古實證中國八千年龍文化/006
第一篇章 龍出東方/029
第二篇章 龍行天下/085
第三篇章 龍澤四海/263
結語/332
參考文獻/333
后記/336
前言
在2024年春節團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具有剛健威武的雄姿、勇猛無畏的氣概、福澤四海的情懷、強大無比的力量,既象征著五千年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斗進取的精神血脈,更承載著新時代新征程億萬中華兒女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堅定意志和美好愿望。甲辰龍年,希望全國人民振奮龍馬精神,以龍騰虎躍、魚躍龍門的干勁闖勁,開拓創新、拼搏奉獻,共同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不僅彰顯了龍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和時代價值,更為我們在新時代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明了方向。
玉“C ”形龍
時代: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距今約6500-5000年)
尺寸:高16.7、身寬2.6、身厚1.8厘米
出土地點:翁牛特旗烏丹鎮新地村東拐棒溝自然村
現藏地:翁牛特旗博物館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龍文化,作為璀璨的中華文明瑰寶,貫穿了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龍,見證了歷史的波瀾壯闊、民族的交匯融合,以及一代代中華兒女的進取奮斗,它是中華民族獨特精神標識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沒有斷過流、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我們這些人也延續著黑頭發、黃皮膚,我們叫龍的傳人。”這充分體現了龍文化所蘊含的中華民族文化根脈和精神傳承。作為龍的傳人,我們肩負著傳承和弘揚龍文化的歷史使命,要深刻理解龍所代表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感知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優秀傳統,從而堅定文化自信,這是我們在新時代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基礎。
在中國浩如煙海的文獻典籍中,大量關于龍的文字記述為我們研究龍文化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資料。《詩經·商頌·玄鳥》記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龍旂十乘,大糦是承。”《禮記·禮器》有云:“禮有以文為貴者,天子龍袞。”龍自出現以來就與禮儀、禮制密切相關,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重要精神符號。
綠松石龍形器(2002 V M3:5)
時代:二里頭文化(距今約3800-3500年)
尺寸:龍身長64.5、整器長70.3厘米
出土地點: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
現藏地:中國考古博物館
考古發掘出土的各類龍文物,則以實物的形式,讓我們對龍的文化內涵有了更深刻、更直觀的認識,真切感受到中華文明與龍的內在緊密關聯。2024甲辰龍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中國歷史研究院黨委的統一部署和高翔院長的直接領導下,中國考古博物館聯合23家考古文博單位,舉辦“龍·中華民族的圖騰——中國八千年龍文化精品文物展”,這一展覽以考古實證闡釋古代中國龍形象、內涵的演變,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本次展覽呈現出三個顯著特點。其一,展品的選擇精益求精。在中國考古博物館現有館藏的基礎上,精心挑選110余件龍文物,其年代跨度從距今約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期直至明清,涵蓋了紅山文化的玉“C”形龍、玉豬龍,凌家灘文化的玉龍首形器,良渚文化的玉龍首鐲,陶寺文化的陶彩繪龍紋盤,新砦文化的龍紋陶片,二里頭文化的魚龍紋陶盆,商代殷墟遺址出土的銅龍紋盤、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銅豬鼻龍形器,西周張家坡墓地出土的玉龍鳳人物形佩飾等眾多優中選優的精品文物。這些文物猶如一部部生動的史書,向我們訴說著龍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與演變。其二,展覽強調二重證據法的應用。在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中就已出現“龍”字,《詩經》《史記》《說文解字》等文獻中也有諸多關于龍形象的記載與解讀。展覽通過“紙上之材料”與“地下之新材料”的相互印證,展現了中國龍文化的悠久歷史,體現了現代歷史學研究方法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其三,展覽注重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利用投影、智慧屏介紹考古發掘歷程,向觀眾多角度展示龍文物細部特征,讓觀眾能夠更加直觀地體驗現代科技為傳統文化傳播帶來的便利。這也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有益嘗試。
玉龍(1976AXTM5 : 469)
時代:商代晚期
尺寸:直徑7.8厘米
出土地點: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
現藏地:中國考古博物館
一部龍文化史就是一部濃縮的中華文化發展史,更充分體現了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龍出東方,從新石器時代滿天星斗的各地原始文化中以圖騰的形式孕育而生,隨著多元一體的重瓣花朵式史前社會發展而融匯創新;龍行天下,在中原廣域王權國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逐漸成形,成為中華文明中最重要的文化基因;龍澤四海,其形象及精神實質自秦漢一統一直延續至今,充滿了“日日新”的勃勃生機,展現了中華文明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華文明及其精神標識緊密關聯著當下與未來,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根基,也是我們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底色,更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力量源泉。中國龍文化之所以能夠如此長盛不衰并具有歷久彌新的生命力,正是得益于不同時代文化的滋養,以及一代代中國人的開拓與創新。面向未來,我們要深入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以龍文化為載體,進一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讓龍文化這一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在社會主義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的精神動力,譜寫絢麗篇章。
劉國祥
2025年1月5日
后記
在中華大地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龍作為中華文明獨一無二的精神標識,蜿蜒游弋了8000年的時光。歲月流轉中,它記錄了中華民族風雨兼程、自強不息的奮斗篇章,承載了中華兒女對強國建設的堅定期許、對民族復興的深情渴盼。
甲辰龍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春節團拜會上的重要講話為文化建設工作指明了方向。春節剛過,中國考古博物館各位同人在院黨組的部署下以滿腔熱情投入此次展覽的籌備工作,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力求闡釋好、呈現好龍文化的精神內涵,賡續中華文脈,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金質龍紋馬鞍飾(2018DRXM1 主墓室擾土:717)
時代:唐
尺寸:殘長28.8、寬9.5厘米
出土地點:青海都蘭熱水墓群2018血渭一號墓
現藏地: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展陳理念是展覽的核心與靈魂。籌備初期,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高翔同志精心選定“龍·中華民族的圖騰”作為特展主題,并多次親臨現場悉心指導。高翔同志指出,展覽不僅要展示精品文物,更要強化文獻及科技手段的支撐,力求兼具學術性與觀賞性。這一理念主線,始終指導貫穿著展覽籌備的全過程。
在展覽籌備期間,中國考古博物館的全體同人和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們秉持著嚴謹專業的態度,高效完成了諸多艱巨任務,傾力為觀眾打造出集文化深度與科技魅力于一體、全方位立體式展現龍文化精髓的高品質文化盛宴。該展覽的成功是在院黨組、歷史院黨委領導下團結協作的集體智慧結晶,體現了中國歷史研究院蓬勃向上、求真務實的工作氛圍和銳意進取、勇于開拓的工作作風。
玉雙龍佩(甬:329)
時代:西漢
尺寸:長19.6、寬6.2厘米
出土地點:江蘇徐州獅子山楚王墓
現藏地:徐州博物館
此次展覽由中國歷史研究院主辦,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和中國考古博物館承辦,在全國23家考古文博單位的大力支持下,來自全國各地的百余件精品龍文物跨越山海,齊聚一堂,共同講述中華龍文化的悠久歷史與深刻內涵。
本次展品均系科學考古發掘所獲,用考古發掘出土的龍文化主題文物,實證了8000年中國龍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的一次有益實踐。該展覽得到了媒體的廣泛關注和社會各界的好評,《人民日報》、新華社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等欄目對本次展覽紛紛進行了報道。
青龍花紋盤
時代:元
尺寸:高4.1、口徑15.9、底徑5.2厘米
出土地點:內蒙古赤峰林西縣大營子鄉前地村
現藏地:林西博物館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中華兒女的情感紐帶,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重要象征,寄托著九州升平、海晏河清、物阜民豐、日月昭明的美好愿景。希望通過這本展覽圖錄,能讓您領略中國龍文化的魅力和風采。
中國考古博物館
2025年1月5日
編輯:吳禹霖
審校:宋榮欣 李麗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