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神的起源》于1986年初版,由三聯書店范用先生主持出版,苑興華先生擔任責任編輯。
時光飛逝,自首次刊行至今,已悄然走過近四十載春秋。承蒙海內外讀者的喜愛,多年來這本書不斷發行新版,累計版本竟達二十余種,印行數量難以精確統計,海內外甚至還出現了多種盜版。
作為一部學術著作,此書既不像文藝讀物那樣以趣味性引人入勝,又多次遭到所謂“主流正統派”所謂“真理教”人士的尖銳批評,卻能在爭議聲中持續再版暢銷,這在同類學術書籍中極為少見。也印證了我當年所說的“書亦如人,自有命運”。
1989年,香港中華書局曾經出版了我的《談龍》,與時事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說鳳》,可看作是《諸神的起源》的續篇,此次新版乃一并合于一體。
《諸神的起源》聚焦于中國遠古神話體系,深入探究其與太陽神崇拜及生殖神崇拜的關系,系統揭示了日神崇拜和生殖神崇拜在中國遠古宗教民俗、藝術風尚、古典政治等諸多領域的重要地位。
1998年,湖北三峽秭歸縣背溪石器文化遺址出土了一尊“太陽神”圖騰石刻。這尊石刻饒有趣味,太陽神圖騰像身下刻有生殖器造型,圖紋既形似陽具,又似女陰,我認為其寓意系陰陽合體。
經湖北博物館用碳十四測定年代,這尊圖騰石誕生于約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似乎為本書的研究提供了考古實物佐證。
在《諸神的起源》中,我曾指出華夏三大祖神伏羲、黃帝、炎帝都是太陽神及火神的名號。從古書記載及漢畫來看,伏羲和黃帝均是人首而長著蜥蜴(龍形)般的手足和尾巴,秭歸太陽神石像與之形象相符,此圖騰石像應是伏羲、黃帝圖騰的最早造型。
我從事神話學研究,并非僅僅出于對神跡仙說、語言文字考據的興趣,而是重點關注三大核心問題:
其一,上古神話傳說與中國遠古歷史之間的關聯;
其二,上古神話傳說與華夏天文歷法的聯系;
其三,上古神話傳說與中國古代社會制度、宗教祭祀、民情風俗以及古典文藝的內在關系。
我堅信,太陽神曾是早期中國人(伏羲 - 黃帝時期)的文化符號,“華漢(夏)民族”的名號也與日華、光華及天漢(銀河)密切相關,這些問題都觸及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事實上,這也是我撰寫《諸神的起源》的初衷——探尋華夏文明的源頭。
20世紀90年代,《諸神的起源》經后藤典夫先生翻譯,由東京樹花舍出版,在日本文化界引起震動,韓國也推出了此書之完整譯本。日韓兩地文化皆有太陽神以及生殖神崇拜,其源頭,應在華夏上古文化之中。
作為我學術生涯的首部作品,此書中難免存在不成熟甚至錯訛之處,遺憾在所難免。
如今,港版新書將付梓,回首往昔,楊希枚、李澤厚、范用、陳原等前輩學者曾經給予的扶掖與支持,讓我永遠難以忘懷。在當時圖書出版極為艱難的環境下,若沒有他們的幫助,這部被有些人視為離經叛道的著作,恐怕很難問世。
但是四十年匆匆過去,不知現在及未來新一代的海內外學人,還能喜歡此書否?是為序。
何新2025年5月25日草于滬上
【本書淘寶有售。淘寶中華商務圖書專營店,是港版書專賣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