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養廉”的說法,明確采用“高薪養廉”理念的,是清朝的雍正皇帝。雍正登基后,善于改革陋習,在國家治理方面頗有一番作為,她創立的“養廉銀”制度,成功緩解了國家財政缺乏、官員貪腐成風等社會問題。
康熙晚年時期清朝國庫早已虧空,財政入不敷出。雍正繼位時,國庫的存銀只剩下幾百萬兩,這區區銀兩根本不足以雍正好好治理國家。
那么當時國庫為何如此囊中羞澀呢,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是戰事頻繁,國家不停制造兵器等軍事用品,導致開銷巨大。第二就是庫銀虧空,不少位高權重的官員會大量“借”用,因為理由正當所以管國庫的人也不得不借。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貪腐。禮尚往來是清代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的官場潛規則之一。地方官給京官送禮送錢,夏天送降溫費稱為“冰敬”;冬天送烤火費稱為“炭敬”;離京會送“別敬”。還有各種各樣的“敬”,只要他們想送,就能找出個名目來,說白了都是行賄。
所以說盡管朝廷給官員薪水不多,但有了各種“敬”,小日子都過得有滋有味。
明朝后期,老百姓必須用白銀繳納賦稅。國家收了白銀后,會把碎銀熔化重新鑄成銀錠,其中必會產生一定的損耗,在那時稱為“火耗”。雖然火耗不多,但官府肯定是想去承擔的,那就要攤到每一個老百姓的頭上。因此,在每次征稅時都會加征“火耗”。
耗損以外的火耗叫“耗羨”,這些“耗羨”大自然而然落到了地方官的腰包中顯然,“耗羨”成了清代官場陋規的一大源頭。
這個嚴重的問題很快就擺到了雍正面前。耗羨歸公以及一系列改革,就是雍正針對火耗積弊推出的“實政”。
府庫虧空是當時的頭等經濟難題。盡管他要求各級官員限期賠補,甚至不惜查抄貪官家產,但其實更多的虧空,還是要靠耗錢來彌補的。但他很清楚,加增耗羨就是加大了老百姓的負擔,因此雍正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他著力于扭轉這種現象,思來想去最終設立了養廉銀制度。養廉銀的來源就是火耗,地方官員是主要發放的對象,希望這多給的錢能讓他們不再貪污。按照品級高低和當地條件設置了不同的數額。
養廉銀制度對清朝的政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但這一制度并不完美,利與弊皆有之。
這個制度的創立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它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養廉銀制度,緩解了官員的貪腐,吏治日漸清明。制度誕生之后,從兩個方面達到了遏制貪腐的作用,不僅提高了官員的物資待遇,也切斷了連接上下級的腐敗鏈條。
特別是對于耗羨歸公等明確之后,底層官員的直接貪腐來源被限制,切斷了他們和上層官員的腐敗鏈,官員的貪腐得到抑制。
火耗征收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的負擔。火耗的征收意見標準透明,同時也充盈了地方和朝廷的藩庫。所以不管怎樣每年有大量剩余的錢可以彌補財政上的缺失。所以說,地方和朝廷都是受益者。
當然,這個制度也有它的弊端和不合理性。
最大的弊端在于嚴重拖累了國家財政,據統計,雍正朝每年花在養廉項的銀子竟然高達500萬兩,與此相對,當時政府一年總收入才四千萬兩左右,總支出近3500萬兩。這就說明國庫每年沒有剩余的錢來干別的事,反而可能年年虧一點,日積月累,不敢想象。
其次養廉銀最受詬病之處在于“養廉不廉”。養廉銀在雍正朝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自康熙末年以來吏治敗壞之局面稍有緩和,而經乾隆一朝浮華影響,吏治更行敗壞,貪腐盛行,知識階層與官吏道德淪喪,“巨貪”和珅廣為人知,然乾嘉兩朝大貪絕不止于和珅一人。
養廉銀設立的初衷針對腐敗,也是針對懶政的。
結論:其實關于貪腐問題,全世界都存在,包括美國、日本以及歐洲各國,始終不能完全杜絕這種現象,不論是嚴刑酷法,還是寬柔政策,結果效果都不是太明顯。一直到現在如何杜絕官員貪污受賄,仍是個令人頭疼的難題。希望我們每一個人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不貪污不受賄,讓世界更美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