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上海展,AI的浪潮已從概念滲透至千行百業的毛細血管。從大模型的狂飆突進到智能體的場景化落地,一場以“硅基生產力”為核心的新競賽正在改寫科技巨頭的競爭邏輯。
在這場變革中,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劉軍帶領團隊交出了一份“全棧AI”的答卷——個人超級智能體打破終端邊界,企業智能體重構業務流程,城市智能體升級治理范式。
“AI不再是工具,而是直接的生產力。”劉軍在接受專訪時直言。這位親歷聯想品牌崛起、國際化遠征和智能化轉型的“老將”,正將聯想中國帶入一場更徹底的蛻變:從硬件公司轉向AI驅動的新型服務商,用“硅基戰隊”替代傳統人力流程,以超級智能體工廠重塑行業規則。
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劉軍
戰略轉折,從PC王者到AI先鋒
“聯想正在從算力公司轉變成AI公司。”劉軍的這句話,道出了這家有著四十余年歷史的科技企業正在經歷的戰略蛻變。在MWC上海展的專訪中,他多次強調:“未來聯想主要產品就變成智能體了。”這一轉變并非偶然,而是聯想長達八年的戰略積累與兩次AI技術突破共同作用的結果。
2017年,聯想提出“聯想 智慧中國”愿景,彼時國內大多數企業仍聚焦于數字化,而聯想已明確將智能化作為核心方向。劉軍回憶稱,當時團隊討論使用“數智化”這一概念時,他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認為“數智化”的表述仍然意味著有一半停留在傳統階段,因此主張聯想應該直接邁向全面的智能化轉型。這一前瞻性判斷,使聯想在AI浪潮到來前就做好了準備。2022年OpenAI的ChatGPT和隨后的Deepseek兩大技術突破,加速了聯想智能化戰略的落地。兩次技術浪潮使得聯想的AI戰略不僅如期落地,甚至“超出預期”。
在技術快速迭代的背景下,聯想將2025年定義為“超級智能體元年”,并確立了“全棧AI”的戰略定位。從智能設備到智能基礎設施,再到智能解決方案與服務,聯想正在構建一個完整的AI生態體系。聯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首席市場官王傳東對此闡釋道,當前應將聯想定位為一家“全棧AI產品、解決方案和服務提供商”。他強調,AI將成為聯想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這一轉型不僅改變了聯想的產品結構,更重塑了其商業模式和企業基因。
技術架構,構建“一體多端”的智能體矩陣
在聯想的AI藍圖中,“智能體”已成為核心關鍵詞。劉軍用“硅基戰隊”比喻AI驅動的智能體,不同于人類的碳基生命,這些硅基智能體將逐步接管企業運營中的各項職能,重塑傳統工作模式。這一比喻生動揭示了AI在企業運營中的滲透趨勢。聯想的技術架構正是圍繞這一理念展開,形成了覆蓋個人與企業兩大場景的智能體矩陣。
在個人智能領域,聯想推出了“天禧個人超級智能體”,采用“一體多端”的創新架構。劉軍表示,聯想的個人智能體已從初代AI PC載體實現跨越式升級,從“寄生”形態發展為具備自主演進能力的新階段。如今的天禧超級智能體采用端云混合架構,以個人云作為基礎,通過可信計算技術全方位保障用戶隱私安全。劉軍著重強調了數據安全,表示聯想采用端到端加密技術,確保客戶數據在傳輸和處理全程加密,即使聯想也無法獲取明文。他承諾將全力保障云端數據安全,消除用戶隱私泄露擔憂。
這一架構的革命性在于打破了設備邊界,使用戶可以跨設備無縫體驗智能服務。劉軍指出,用戶跨終端的行為數據,包括手機和PC的使用習慣、個人知識庫等,將通過智能體實現全域貫通,這種數據協同將顯著加速個人智能體的進化。他進一步預測,在AI時代,傳統操作系統將逐漸淡化其核心地位,因為消費者的使用界面將全面升級為“個人超級智能體”。這意味著未來的智能體驗將更加以用戶為中心,而非以設備為中心。
在企業智能領域,聯想構建了更為復雜的全棧能力。從設備端的AI PC、AIoT,到基礎設施領域的服務器、存儲、網絡設備,再到上層的AI解決方案和服務,聯想形成了完整的價值鏈。在基礎設施方面,劉軍重點介紹了聯想的“萬全異構智算平臺”。該平臺能夠統一管理智能計算、科學計算和通用計算資源,兼容國內外不同技術路線,并通過優化使智算中心硬件效能最大化發揮。聯想集團副總裁、中國政企業務群總經理王立平補充表示,該平臺可顯著提升算力效率,在相同硬件架構下,其性能跑分可達第二名競品的兩倍之多。
城市超級智能體是聯想的重要創新。劉軍透露,聯想已簽約的三個客戶具有典型代表性:武夷山市作為縣級市代表,宜昌市作為地級市代表,最新簽約的上海虹口區則代表大型成熟城市。上述項目標志著聯想將超級智能體理念應用于城市管理,推動智慧城市進入4.0時代。
針對中小企業,聯想推出了“百應”智能體服務,劉軍表示,該服務可視為專為中小企業設計的“超級智能體”,目前主要提供IT運維(AI服務)、AI辦公和AI營銷三大核心功能。這種分階段實施的智能化方案,有效降低了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門檻。
生態構建,開放協作的智能未來
在AI時代,生態能力成為競爭關鍵。面對“如何確保自身生態的競爭力”的問題,聯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戰略及業務拓展副總裁阿不力克木·阿不力米提(阿木)在闡述聯想生態戰略時強調,無論是AI時代還是此前發展階段,聯想始終堅持開放生態策略。他表示,聯想構建了天禧生態、萬全生態和擎天生態三大生態體系,分別對應個人智能、基礎設施和解決方案服務三大領域。
天禧生態聚焦“一體多端”的個人智能體驗,已經吸引大量開發者加入。阿木透露,天禧生態目前合作的AI原生開發者已突破2000家,且這一數字仍在持續快速增長中。聯想與開發者的合作模式是共創共贏,阿木表示,雙方基于客戶需求和具體場景開展深度共創:聯想提供流量支持、技術平臺和基礎設施,合作伙伴則貢獻垂直領域的場景知識與專業經驗。
萬全生態則圍繞異構計算展開,解決國產算力發展中的兼容性問題。阿木表示,聯想于去年正式注冊成立了“萬全生態聯盟”,旨在通過這一組織化平臺推動萬全生態的基礎性創新。這一生態吸引了國產GPU廠商、軟件廠商等各方參與,共同推動算力基礎設施的創新發展。
擎天生態作為發展時間最長的生態體系,積累了豐富的ISV合作伙伴。阿木表示,聯想與眾多ISV廠商建立了共創協作關系。聯想充分發揮自身在客戶場景把控的優勢,結合合作伙伴深厚的行業認知和數據積累,共同推進解決方案開發。這種合作模式充分發揮了各方優勢,實現了技術與場景的深度融合。
在生態建設中,聯想堅持三大原則:場景驅動、技術平臺開放和商業共贏。阿木強調,聯想的生態合作絕非短期收割模式,而是致力于構建可持續的共贏關系,通過為合作伙伴持續創造商業化收益、流量增長等實際價值,建立長期穩定的生態協同。健康的生態理念為聯想的AI戰略提供了可持續的發展動力。
穿越周期,一家科技企業的長青密碼
從1993年加入聯想至今,劉軍親歷了這家企業的多次轉型:品牌PC崛起的第二個十年、國際化的第三個十年、多元化的第四個十年,以及剛剛開啟的AI驅動的第五個十年。當被問及哪個階段印象最深刻時,劉軍坦言,國際化拓展的十年歷程最令他難忘。他用“含辛茹苦,九死一生”來形容這段征程,并表示即便重新來過,也未必能再次成功跨越那些挑戰。
在逆境中突圍的經驗或許正是聯想能夠在AI時代再次領跑的精神底色。從PC時代的輝煌,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蟄伏,再到AI時代的強勢回歸,聯想的發展軌跡印證了一個真理:在科技行業,沒有永恒的產品,只有持續的創新。
“一切過往皆為序章。”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中國方案服務業務群總經理戴煒的這句話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聯想當下的狀態。站在AI元年的起點,這家擁有40年歷史的科技巨頭,正以創業者的姿態,開啟一段全新的征程。在可見的未來,聯想的AI故事還將繼續書寫,而它的每一次突破,都將為中國科技產業的升級提供寶貴借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