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2254字
預計閱讀時間: 6分鐘
結腸鏡檢查是早期發現結直腸癌最重要的方法。在腸鏡病理報告中,關于結直腸息肉是診斷最多的。95%的腸癌是由結直腸息肉演變而來,腸道息肉從良性發展到惡性,一般需要10-15年。如果能在早期發現,用腸鏡實施切除之后,治愈率可達到90%以上。
腸息肉是指腸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隆起狀病變,是一類異常生長的組織,包括腫瘤性和非腫瘤性病變,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統稱為息肉。
腸息肉的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腸息肉可發生在腸道的任何部位,其中,小腸息肉發生率遠低于大腸,大腸息肉約占腸道息肉的80%,大多見于乙狀結腸及直腸,單發多見。息肉大小形態相差明顯,可能有蒂,也可能廣基而無蒂,因此根據病理診斷常分為兩種類型:腺瘤性(腫瘤性)息肉與非腺瘤樣(非腫瘤性)息肉。
1
腺瘤性息肉
1. 管狀腺瘤
管狀腺瘤是結直腸腺瘤性息肉中最常見的,腸鏡報告中大部分都是這個類型,直徑多<1cm,單發或多發,有蒂或無蒂,表面可為凹陷狀、扁平狀或凸起狀。體積小者為球形或半球形,較大者表面呈分葉狀凸起,質脆,色澤發紅。亦可表現為扁平或略隆起的平坦型病變,病變范圍較大,為側向發育型腺瘤。
【鏡下特征】
相比于正常黏膜,管狀腺瘤單位體積內腺體數量和細胞密度增加,細胞核深染,呈桿狀或圓形,核漿比增大,這些改變最先發生于腺體的表面。當腺瘤沿黏膜表面側向發展呈扁平狀生長,為側向發育型腺瘤。管狀腺瘤可有少量絨毛成分(<25%)。
2. 絨毛狀腺瘤
絨毛狀腺瘤在結直腸腺瘤性息肉中不常見,占全部結直腸腺瘤的5%-10%。絨毛狀腺瘤可分為絨球狀、巨大無蒂分葉狀和蒂短而寬的有蒂病變三型,常單發,質地較軟,90%的絨毛狀腺瘤無蒂。
【鏡下特征】
絨毛狀腺瘤可見以血管為軸心形成的乳頭狀、分支狀或絨毛狀突起,被覆腺瘤性上皮。如果腺瘤>75%絨毛結構,通常被診斷為絨毛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較高,文獻顯示,直徑大于2cm的、惡變率為50%。因此,如果息肉是絨毛狀的,一定要提高提高警惕,盡早切除。
3. 管狀絨毛腺瘤
管狀絨毛狀腺瘤是管狀腺瘤與絨毛狀腺瘤的混合型,可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異型增生,其癌變風險介于兩者之間。如果腺瘤中絨毛結構>25%,且<75%,則通常被診斷為管狀絨毛狀腺瘤。
4. 鋸齒狀腺瘤
這種腺瘤同時兼具增生性息肉的結構特點及腺瘤的細胞學特征。經典型鋸齒狀腺瘤是以鋸齒狀形態和胞質嗜酸性為特征的非浸潤性上皮腫瘤。
【鏡下特征】
鋸齒狀腺瘤大多表現為絨毛狀結構,低倍鏡下可見隱窩腺體呈鋸齒狀,瘤細胞為高柱狀,核呈桿狀或狹長型,可呈假復層化并偶有極向消失,胞質嗜酸性。
2
非腺瘤性息肉
1. 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見的鋸齒狀病變,占所有鋸齒狀病變的3/4以上。增生性息肉很少引起明顯的臨床癥狀,病變常位于左半結腸。目前認為增生性息肉是鋸齒狀病變譜系中的早期改變。
2. 炎性息肉
炎性息肉是腸黏膜炎性病變時黏膜反應性增生形成的息肉樣病變。炎性息肉無蒂或帶蒂,大多小于2cm,表面光滑。
【鏡下特征】
炎性息肉被覆正常的腸黏膜上皮,由富含炎細胞的固有層及扭曲的隱窩構成,可見隱窩擴張、分支、增生,有時可見隱窩膿腫。表面可有糜爛,并可見多少不等的肉芽組織。
3. 炎癥性肌腺性息肉
炎癥性肌腺性息肉是由隱窩上皮和平滑肌成分混合形成的炎性息肉。大小通常為0.4~2.5cm。內鏡檢查可見孤立、色紅、表面光滑的有蒂息肉,表面可有糜爛。
【鏡下特征】
炎癥性肌腺性息肉表面及周邊經常見炎性滲出及肉芽組織。隱窩增生、擴張,表面上皮呈反應性改變,出現鋸齒狀。固有層中央放射狀排列的平滑肌是其顯著特點。
4. 錯構瘤性息肉
錯構瘤性息肉是由于正常組織在腸道中的錯誤組合和排列而引起的腫瘤樣畸形,一般是良性的。包括幼年性息肉和Peutz-Jeghers息肉(PJ息肉)。
【特征】
(1)幼年性息肉:是好發于兒童的,由增生的隱窩上皮和炎性間質構成的錯構瘤性息肉。鏡下可見明顯擴張的囊腔結構,被覆上皮扁平狀,其內充滿黏液或隱窩膿腫。固有層擴張、間質疏松水腫,不同程度的混合性炎細胞浸潤,有時可見淋巴濾泡形成。
幼年性息肉病是指結直腸5個以上的幼年性息肉,或胃腸道多發幼年性息肉,或伴有家族史的任何數量幼年性息肉,屬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2)PJ息肉:多發生于兒童或年輕成人,平均年齡為20歲,男女比例相當。息肉直徑通常為0.5-5.0cm,表面光滑,分葉狀,頭部常呈黑色,可有蒂或廣基。鏡下可見PJ息肉的典型特征是腺體間的平滑肌呈樹枝狀形態,肌束一直延伸至息肉的頂部,越接近息肉的表面肌束越細。
#非腺瘤性息肉是良性的;腺瘤性息肉大部分呈良性,但不排除癌變可能性。
Enteroscope
腸鏡檢查是發現腸息肉、腸癌的最有效方法。有以下情況者建議行腸鏡檢查:
1、有便血、黑便等癥狀者,或長期大便潛血試驗陽性;大便次數多、不成形,或腹瀉者,有黏液、膿血便;大便變細變形者,近期出現的排便困難或者大便不規律者。
2、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消瘦者;不明原因的CEA(癌胚抗原)升高者;
3、長期腹痛、腹脹者,長期的慢性便秘,久治不愈者;
4、腹部CT或其他檢查發現腸壁增厚,需要排除結直腸癌者;
5、有結直腸癌家族史和結直腸息肉家族史的人群要進行結腸鏡普查;
6、結直腸息肉術后、結直腸癌術后需要定期復查腸鏡。
【參考資料】
1.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 Digestive System Tumours, 5th》.
2. 《臨床病理診斷與鑒別診斷-消化道疾病》
來源: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告訴小伙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