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帶你揭開衛生間“隱形殺手” 的真面目。
撰文 | 肖小燕
近日,一則令人揪心的新聞引發廣泛關注:揚州一名8歲女童,持續一個多月頻繁嘔吐活蟲,家長焦急萬分,輾轉多家醫院,嘗試常規驅蟲藥卻毫無效果。直到揚州市婦女兒童醫院接診,經多學科專家聯合診斷,才揪出這場噩夢的“元兇”——衛生間里常見的黑色小飛蛾,也就是毛蠓,俗稱“蛾蚋”。這一事件為廣大家長和醫務人員敲響了衛生安全警鐘。
來源:現代快報
小小毛蠓,為何危害巨大?
▌病原體解密:毛蠓攜帶的“細菌軍團”
別看毛蠓體型微小,毛茸茸的外表看似無害,實則是個移動的“病菌培養皿”。其幼蟲長期棲息在富含有機質的水環境中,比如馬桶水箱、洗手盆下水管、浴缸排水處等,這些地方堆積著大量污垢、皮屑、毛發等,是細菌滋生的溫床。在這樣惡劣的環境里,毛蠓幼蟲以微生物和腐敗有機物為食,逐漸形成所謂的 “地溝蛆”。當環境適宜時,幼蟲便會化蛹并羽化為成蟲,最終從下水道飛出,成為衛生間常見的 “小黑蟲”。
毛蠓不僅生存能力強,其體表及消化系統還攜帶多種病原體。像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等常見致病菌,在毛蠓身上的檢出率相當高。這些病菌一旦進入人體,尤其是免疫系統尚不完善的兒童體內,便可能引發一系列健康危機,嚴重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
▌感染途徑:防不勝防的“入侵”之路
經口感染:本案中女童的感染途徑,大概率是在衛生間洗漱、漱口時,不慎誤食了被毛蠓幼蟲污染的水。梅雨季節,空氣潮濕,衛生間濕度居高不下,為毛蠓繁殖創造絕佳條件。幼蟲在下水道等陰暗角落大量滋生,隨著水流,可能附著在牙刷、漱口杯上,或是在馬桶沖水時,因水花濺起混入口腔,悄然開啟“入侵” 之旅。
間接接觸感染:毛蠓成蟲飛行能力弱,常停留在衛生間墻壁、毛巾、衣物上。它們身上攜帶的病菌,會借此機會轉移到日常用品表面。孩子日常接觸這些物品后,若再習慣性揉眼、咬手指,病菌便順勢進入體內,引發感染。比如,孩子用被污染的毛巾擦臉,或是拿著玩過的玩具放入口中,都可能讓病菌“乘虛而入”。另外,毛蠓蟲體死后風化分解混入塵埃,如果被過敏體質的人吸入,可能引起呼吸道過敏反應,如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等。此外,直接接觸毛蠓或其分泌物也可能導致皮膚過敏反應。
一個值得警惕的現象是,毛蠓感染病例在臨床上較為罕見,容易造成誤診。常規驅蟲藥物對毛蠓幼蟲感染效果有限,需要特定藥物如伊維菌素進行治療。這也解釋了為何本案中女童輾轉多家醫院治療效果不佳,直到確診為毛蠓幼蟲感染并采用針對性治療方案后才獲得療效。
從流行病學角度看,毛蠓相關健康問題在梅雨季節更為常見。潮濕悶熱的環境非常適合毛蠓繁殖,幼蟲在70%以上的濕度下生長良好。因此,在南方地區或雨季,更需提高對毛蠓防治的重視程度。
做好這些,讓毛蠓無處遁形
針對毛蠓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采取科學有效的預防措施至關重要。通過以下系統性的防蟲方案,家庭可以顯著降低毛蠓幼蟲感染的發生概率。
首先,清除積水是斷絕毛蠓孳生環境的關鍵,遵循“積水是毛蠓繁殖的溫床,無水則無蟲” 的原則。需及時清除各類積水,如倒掉花盆底盤、桶罐積水,擦干浴室地面水槽,保持室外排水溝暢通,定期清理空調托盤等隱蔽積水處,季度清潔馬桶水箱,抹布拖把使用后擰干晾曬。
其次,源頭封堵可阻斷毛蠓的入侵路徑。地漏裝防蟲密封蓋,密封下水管縫隙,安裝細密紗窗和防蟲網,防止成蟲飛入室內。
再者,做好管道維護能破壞毛蠓幼蟲的食物來源。每周用60℃以上熱水沖洗,每月用漂白水或小蘇打 + 白醋溶液清潔,嚴重污染時用專用清潔劑,廚房下水道裝濾網。
對于已進入室內的毛蠓成蟲,可利用電蚊拍、低毒殺蟲劑、自制滅蟲水、粘蟲板、紫外線滅蚊燈等滅殺。但切記勿用手直接拍打,處理后及時洗手。
最后,大家謹記:如果在家中或孩子嘔吐物中發現可疑蟲體,切記不要直接用手接觸。正確的做法是用鑷子或棉簽將蟲體放入小瓶,加入少量酒精保存,盡快送疾控中心或醫院鑒定。對于出現不明原因嘔吐、腹痛的兒童,特別是伴有活蟲排出時,家長要詳細記錄蟲體特征和家中衛生狀況,及時就醫說明情況,通過科學的防蟲措施和良好的衛生習慣,才能保護好家人的健康~
醫學界兒科領域交流群正式開放!
加入我們吧!
責任編輯:葉子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