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浪翻滾中,蟬鳴拉開了夏至序幕。夏至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此后白晝漸短,天氣也熱了起來。老輩人常說“冬至餃子夏至面”。夏至到,新麥割。烈日下,新麥收割后被碾成粉揉成面,一番揉搓拉扯后,面條便在滾燙的水中翻轉,逐漸變得剔透而又柔軟。對于農人來講,割麥的辛苦也在面條出水的那一刻幻化成了生活中最柔軟的時光。暑熱難耐的夏至時節,采用應季食材快速準備一碗鹵汁,再把滾燙的面條用涼水過后,和鹵汁攪拌在一起用敞口的大碗裝好,吸溜上一口讓人瞬間清爽又痛快。
面 食
面食在我國南北方食譜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因為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和飲食文化的差異,南北方也形成了風格迥異的面食體系。北方氣候適宜小麥的生長,所產小麥蛋白質含量高,面筋質多,北方人對面的筋道和花樣大有講究。大家隨口就能說得上來幾種特色面食,比如北京炸醬面、山西刀削面、陜西油潑面、河南羊肉燴面、蘭州牛肉面。而南方人更加注重面制品的細膩口感,除了小麥,還常用大米和其他雜豆等作為面制品的原料。如用大米制作米線,用綠豆等制作粉絲。大米制品如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湯粉和炒粉、桂林干拌米粉、廣東河粉等,南方的小麥面類就更多了,比如上海陽春面、杭州片兒川、蘇州奧灶面、鎮江鍋蓋面、重慶小面、武漢熱干面、廣東云吞面等。口味方面,北方的豪爽和南方的溫婉也融入到了面條里。北方面條主要以咸香為主,如炸醬面,醬料通常由黃醬或甜面醬加入肉末等炒制而成,味道濃郁醇厚,再配上黃瓜絲、蘿卜絲、豆芽等配菜,口感豐富。南方的面條就清淡了很多,注重面條的本味和鮮香,各種湯面講究的是湯頭鮮美,面條細而有韌性,配菜精致;南方各地因地理條件不同,口味也大相徑庭,如四川的擔擔面、豌豆雜面就是以麻辣鮮香取勝,自成體系。
隨著人們對健康飲食觀念的深入了解,食品加工業的提質升級,精制小麥面條存在血糖生成指數高、膳食纖維和礦物質含量低等問題也被大家所重視。單一的純小麥面條已經不能滿足大家對食物營養多樣化的需求,面條也被賦予了更多的營養內涵,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和功能活性成分的面條日益備受關注。雜糧和薯類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是小麥粉的好搭子。如苦蕎面條、青稞掛面、藜麥掛面、山藥掛面、紫薯面等。此外,雜豆也可以入面,如綠豆掛面、豌豆掛面等。還有各種蔬菜汁面等。
煮面條也是有竅門的。煮干制的面條時,不宜用大火。干面條本身很干,若在水大開的時候下面,面條表面快速糊化形成了黏黏的膜,水分不容易往里滲,能量也不容易被吸收,往往會導致面條粘連、硬心現象。干面條要用中火煮,當水面剛有小氣泡的時候就把面下鍋,隨開隨放冷水,讓面條受熱均勻,一般將水煮開兩次,面條就熟了。煮鮮切面或者家里現搟的面條則應該大火將水煮沸騰再下面,鍋開以后煮面條的時候,還可以在水沸后加一湯匙食用油,面條就不容易沾到一起。
夏至吃面
隨著時代的變遷,面條的形式也在不斷演變著。但無論形式如何變化,夏至吃面的習俗從未被遺忘。雖然夏至的炎熱不足以通過一碗面條來消解,但我們在吃面的時候,會想起家鄉門前那棵老樹帶來的陰涼,想起長輩早早搟好面等著我們回家的期待,想起家人準備菜碼時的精心,想起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的溫馨。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愿我們都能在一碗夏至面中感受時間的流逝,品味生活的本真,尋找內心的清涼。
撰稿:周瑩
編輯:張妍
審核:何麗 劉愛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