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楊貴妃的故事始終帶著一層傳奇色彩,她的美貌、和玄宗的愛情,以及最終魂斷馬嵬坡的悲劇命運,都為后人所樂談。
唐朝是詩歌的朝代,楊貴妃作為盛唐代表之一,也給后世留下了一首小詩。
這首詩并不是寫給自己的愛人玄宗,而是為一位侍女,從中也可側面展現這位絕代佳人的才情與細膩心思。
提起楊貴妃,自然會和美貌聯系在一起。傳說她在花園賞花時,花瓣見了她的美貌都紛紛閉合,仿佛害羞躲藏,這也是“羞花”的典故。
楊貴妃最初是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的妻子,夫妻二人也曾有過一段平靜美好的時光,只是命運的轉折來得猝不及防。
武惠妃病逝,唐玄宗郁郁寡歡。有人進言說壽王妃“姿色冠代”,唐玄宗一見自己那天生麗質、能歌善舞的兒媳,瞬間被她吸引。
為了能將楊玉環納入宮中,也為了堵住悠悠眾口,唐玄宗想出了一個掩耳盜鈴的法子。先讓楊玉環出家,賜道號 “太真”。待時機成熟后,再將其接入宮中,冊封為貴妃。自此楊玉環從壽王妃華麗轉身,成為了唐玄宗最為寵愛的妃子。
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達到了極致。為了博美人歡心,為她建華清池泡溫泉,為了讓楊貴妃能吃到新鮮的荔枝,唐玄宗命人快馬加鞭將荔枝運送到長安,一路上不知累死了多少馬匹,耗費了多少人力物力。甚至把“梨園”(唐代最高音樂機構)交給她管。
當然,楊貴妃也能勝任這個角色,因為她極具藝術天賦,著名的《霓裳羽衣舞》便是由楊玉環與唐玄宗共同完成編曲編舞,為后世留下了一段藝術佳話。
當時楊貴妃的侍女張云容擅長跳《霓裳羽衣舞》。一次,唐玄宗、楊貴妃一行人來到繡嶺宮游玩。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張云容為眾人表演了獨舞《霓裳羽衣舞》。
其舞姿飄逸如云間飛花,柔美似風中回雪,驚艷全場,楊貴妃當場提筆寫下了一首詩,將這一美好的瞬間永遠定格在了文字之中。
《贈張云容舞》
羅袖動香香不已,紅蕖裊裊秋煙里。
輕云嶺上乍搖風,嫩柳池邊初拂水。
這首詩后來也被收錄在《全唐詩》中,名為《阿那曲》。
羅袖動香香不已:
“羅袖”是輕薄的絲綢袖子,古典舞蹈講究“以袖傳情”,舞者通過甩袖、抖袖、揚袖的動作傳遞情緒。
但楊貴妃沒只寫袖子的動作,而是寫“動香”——羅袖揚起時,帶動了身上的香氣,這香氣像像陣陣春風吹來,沁人心脾。
僅僅七個字,就營造出一種如夢如幻的氛圍,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聞到了那縈繞不散的香氣。
明代的文學家鐘惺曾經評價這一句, “香不已”三字,得舞之神,看“動香”二字,便不是說香矣。妖甚!妖甚!
紅蕖裊裊秋煙里,此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張云容的舞姿比作紅荷在秋煙中搖曳。
“紅蕖” 即紅色的荷花,象征著美麗與高雅;“裊裊” 一詞生動地描繪出荷花隨風擺動的柔美姿態。
在秋日煙霧的籠罩下,紅荷若隱若現,增添了幾分朦朧之美。楊貴妃用這個比喻,精準地捕捉到了張云容舞蹈時那種婀娜多姿、搖曳生情的神韻,將她的舞姿與自然中最美的景象相融合,使讀者能夠通過想象,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絕美的畫面。
輕云嶺上乍搖風。舞者旋身剎那似山巔流云忽被清風拂動。以“乍”字點出動作的突發與輕盈,表現出張云容舞蹈時動作的輕盈靈動,如同天上的云朵般悠然自得。
云本飄渺難捉,風過云動更是倏忽萬變。詩人卻精準捕捉這轉瞬即逝的動態,將不可控的自然之態化為舞者根據音樂的節奏自然地調整姿態的肢體動作,足見筆力之妙。
精彩的舞蹈的呈現,便要求舞者不僅有扎實的基本功,還要有即興的靈動。
嫩柳池邊初拂水。“嫩柳”是剛發芽的柳枝,“池邊”是池塘邊,“初拂水”是輕輕碰了一下水面。
這一句既指出她腰肢纖細如嫩柳,也詩展現她舞蹈時動作的柔美與細膩,每一個肢體的動作都如同嫩柳拂水般恰到好處,給人以無限的美感。
后兩句楊貴妃用兩個比喻,其實是在夸張云容“收放自如”的本事。而這種本事,恰恰是《霓裳羽衣舞》的核心,隨著音樂的減弱,舞者的動作越來越輕,直至結束。
這四句詩,楊貴妃沒有直接描述舞蹈的具體動作,而是通過 “香”“紅蕖”“輕云”“嫩柳” 等意象,從嗅覺、視覺等多個角度,運用比喻、聯想等手法,側面烘托出張云容舞蹈的美妙絕倫。
楊貴妃以詩相贈,是主人對侍女的贊許,更是藝術靈魂間的共鳴。
要知道楊貴妃自身便以善舞著稱,她精通胡旋,能在小圓毯上翩躚而舞不墮。
正是因為她對舞蹈的理解深入肌理,這才能以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想象力,將舞蹈的神韻與自然之美完美融合。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