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醫 行 業 的 良 心 和 大 腦
■來源 | 和訊商業
當傳統中藥材開始“跨界”日常食品,一個萬億級產業正在加速破圈。
隨著“健康中國”等利好政策的深入實施,以及全民健康意識的覺醒,藥食同源產業迎來了爆發式增長。2025中國特種食品產業大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藥食同源市場規模已突破3700億元,全產業鏈估值超過2萬億元。
更關鍵的是,養生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屬,Z世代正成為消費主力,他們對養生的熱衷推動著藥食同源產品在休閑零食、乳品、飲品等領域不斷創新。
與此同時,標準缺位、同質化隱憂也隨之浮現,一場關乎規范化與技術化的產業升級已箭在弦上。
PART.1
正在崛起的萬億藍海
如今,養生正在融入日常飲食,“藥食同源”的市場越來越火熱了。
2023年,我國藥食同源行業市場規模已達到3763億元,并預計在2024年突破4000億元。近幾年,藥食同源相關注冊企業量呈遞增趨勢,截至去年全國現存在業、存續的相關企業達到2900余家,其中去年1~11月份,新增注冊企業達到400余家。
雖然入局者變多,但業內普遍認為藥食同源仍然是一個大有發展空間的藍海。“相較于功能聲稱管控嚴格的保健品,藥食同源物質兼具食品與中藥材屬性,按普通食品管理具有顯著便利性。同時,許多中藥材的功效已深入人心。”中國工程院院士金征宇認為這是決定藥食同源產業會有很大發展的重要因素。
本質上來說,這些傳統中藥材之所以能夠變為食品原料,就是因為市場看重了它們被科學驗證或廣泛認知的功效價值。從這個角度來看,藥食同源覆蓋領域廣泛,可以滿足抗衰老、抗疲勞、降糖降脂、護膚美容等多個細分市場的需求。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末,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到2.96億,老年人口基數大,且增長速度快。金征宇院士指出老年食品是藥食同源的重要部分,老年人對中藥材功能認知更深,可針對性開發補氣血、健脾胃、調節三高等功能的老年食品。
京東健康數據顯示,2025年貨節中老年滋補品成交額同比超過七成,阿膠糕、黑芝麻丸等即食產品取代煙酒成為送禮新寵。
中草藥的護膚價值被廣泛認可,但美白是當前極具潛力的細分賽道。《2024年中國女性美白研究報告》顯示,有超80%的女性認為美白非常重要,其其中超過一半的女性表示愿意嘗試新的美白方法。當前我國或亞洲國家以白為主流審美,美白市場潛力仍然廣闊。
“藥食同源優勢在于食藥一體,具有雙重安全認證體系。另外,這些中藥材或者食物具有很多代謝產物,能夠發揮多靶點協同作用,這也是藥食兩用的獨特優勢。”宜春學院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副教授尹培培認為,相比較大牌護膚品,藥食同源也更具性價比,更容易被大眾接受。
一個新興市場的想要健康發展,除了市場需求的刺激,也離不開政策端的引導。
隨著“健康中國”戰略、“減肥管理年”的推進,政策端對藥食同源呈現持續放寬趨勢。國家衛健委近年加速《藥食同源目錄》擴容,黨參、肉蓯蓉、鐵皮石斛等經典藥材完成“食品化”轉身,目錄已涵蓋106種食藥物質。2025年兩會更提出“簡化認定流程,縮短周期”,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然而,產業的快速發展也伴隨著挑戰,核心問題在于標準缺位。金征宇院士坦言,目前藥食同源標準體系較為薄弱,除山東省有一個地方標準外,其余多為局限在藥膳領域的團體或企業標準。
標準缺失也導致了市場亂象,一些普通食品能夠被標注“藥膳功效”,利用信息差誤導消費者。這進一步加劇了消費者對藥食同源的認知模糊。
在會上,多位專家和學者對于藥食同源的定義和范圍進行了明確的說明。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研究員李峰杰認為,藥食同源原料應以藥食同源理論為基礎,以食藥物質功效為功能指向,對特定人群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作用,并能與各類食品形態結合。
中國中藥協會藥食同源物質評價與利用專業委員會主任陳敏明確了監管邊界,官方認定的藥食同源物質,特指作為食品并納入目錄管理、且在《藥典》中列明的物質。
PART.2
從藥膳到日常,中藥配萬物
當黨參滲入陳醋、靈芝混入酸奶、茯苓添進薯片,一場由藥食同源驅動的食品產業基因重組正在發生。
李峰杰預見性地指出,這種傳統智慧與現代食品的深度嵌合,將重塑目前市場上幾乎所有的食品品類。“這不僅是藥食同源的產業機會,同時也是所有食品產業的轉型之路和難得機遇。”他表示,藥食同源能夠給傳統食品帶來增值和賦能,真正實現產品的功能化、健康化,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和附加值。
隨著全民養生意識的提高,健康需求已經從銀發一族逐漸向年輕一代發展,當前年輕人已經成為養生消費的主力軍,而抓住年輕人的胃口,對藥食同源行業產品創新的能力、頻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市場上出現了大量創新形式的藥食同源產品,比如中藥奶茶、山藥曲奇、紅豆薏米水、中藥降糖巧克力等。這種突破性的結合,正在推動食藥物質的價值從“治病輔助”升維至“日常消費主體”。
金征宇院士表示,休閑食品能夠為年輕消費者接受,而且擴大了藥食同源的消費場景和應用領域。同時,這也是藥食同源未來的發力重點。
除了休閑食品,乳制品、調味品、飲品也在積極融入藥食同源。在乳制品行業,伊利集團與同仁堂集團達成全面戰略合作,推出欣活紓糖膳底配方奶粉、輕慕紅參煥活奶粉等。調味品有海天、紫林、王致和等巨頭們推出西洋參水晶雞料、黨參黃芪醋等特色健康調味品。
飲品領域則在集中推出具有“健康水”“養生水”概念的產品,例如元氣森林之前推出的紅棗枸杞水、紅豆薏米水等“自在水”系列。此次參會的新寶堂依靠在中草藥領域的積累跨界入局健康飲品的開發,據介紹,其開發的陳皮水飲品萃取了新會陳皮、人參、西洋參等本草精華,定位于消費者可以享受的日常飲品。
盡管市場高歌猛進,產業痛點同樣尖銳。行業標準尚不完善,功能聲稱受限,使得藥食同源產品不能像保健品那樣明確宣稱功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產品的市場推廣。對此,陳敏在會上透露,行業正在建立食藥物質的食養聲稱基本術語庫。“目前在106種食藥物質中,有大概三分之二已經確定了食養聲稱。”
相較于普通食品,藥食同源產品的質量控制難度更大,市場上部分產品存在功效成分含量不穩定、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欒云霞認為質量控制涉及到藥材本身的真偽性問題。“現在到地藥材來源比較復雜,來自于不同產地和品種,想要控制好質量,需要用穩定同類素質譜儀或者分子標記等方式和技術去做產地溯源和真偽鑒定。”
此外,產品的同質性也成為行業通病。某業內人透露:“行業同質化現象還是比較嚴重的,出了一個爆品之后,會有很多廠家都來生產和模仿。產品都差不多的情況下,消費者更容易被性價比吸引。”
這次特種食品產業大會也明確指出了行業發展方向,那就是朝著規范化、技術化、創新化前進。當技術研發與實驗驗證成為產業升級的核心抓手,那些缺乏科研支撐的“偽創新”終將淪為包裝游戲。
直播預約入口
I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和訊商業 ”,作者/孟圓,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編輯|薄荷 視覺|花椒
-活動預告-
茯苓|17675458287(微信同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