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瓚(1301年—1374年),初名倪珽,字泰宇,別字元鎮,號云林子、荊蠻民、幻霞子,江蘇無錫人,元末明初畫家、詩人。
倪瓚博學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門。其性好潔而迂僻,人稱“倪迂”。其家原為本地富豪,因元末社會動蕩,他于元順帝至正初年賣去田廬,散其家資,浪跡于五湖三泖之間,寄居村舍、寺觀。 洪武七年(1374年)去世,時年七十四歲。
倪瓚與黃公望、王蒙、吳鎮合稱“元四家”。倪瓚擅畫山水和墨竹,師法董源,受趙孟頫影響。早年畫風清潤,晚年變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曠逸,筆簡意遠,惜墨如金。以側鋒干筆作皴,名為“折帶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數筆,逸氣橫生。書法從隸書入,有晉人風度,亦擅詩文。存世作品有《漁莊秋霽圖》《六君子圖》《容膝齋圖》《清閟閣集》。
倪瓚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中山水畫中采用了典型的技法——折帶皴,是元代南宗山水畫的代表畫家,其作品以紙本水墨為主。其山水師法董源、荊浩、關仝、李成,加以發展,畫法疏簡,格調天真幽淡。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構圖平遠,景物極簡,多作疏林坡岸,淺水遙岑。用筆變中鋒為側鋒,折帶皴畫山石,枯筆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風格蕭散超逸,簡中寓繁,小中見大,外落寞而內蘊激情。
他也善畫墨竹,風格“遒逸”,瘦勁開張。畫中題詠很多。他的畫由于簡練,多年來偽作甚多,但不容易仿出其蕭條淡泊的氣質。倪瓚晚年的山水畫,受南宗禪"不二"理論的影響,呈現出空靈超邁、平淡質樸的總體風貌,他筆下的山水臻于"老境",樸訥深厚,素雅天真。在倪瓚的畫論中,他主張抒發主觀感情,認為繪畫應表現作者“胸中逸氣”,不求形似。
縱觀倪瓚傳世的書畫作品,濃厚的佛學色彩是其顯著表征之一。究其內在原因,這無疑與倪瓚深厚的佛學修養以及他與僧人密切交往的人生經歷相關聯。
倪瓚是影響后世最大的元代畫家,畫史將他與黃公望、吳鎮、王蒙并稱元四家。明清時代受到董其昌等人推崇,常將他置于其他三人之上。他簡約、疏淡的山水畫風是明清大師們追逐的對象,如董其昌、石濤等巨匠均引其為鼻祖,石濤的書法題畫,從精神到體式皆是以倪瓚為法的。明代江南人以有無收藏他的畫而分雅俗,其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明清畫壇有很大影響,至今仍被評為“中國古代十大畫家之一”,英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將他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倪瓚著有《清閟閣集》15卷。畫作有《江岸望山圖》《竹樹野石圖》《溪山圖》《六君子圖》《水竹居圖》《松林亭子圖》《獅子林圖》卷、《西林禪室圖》《幽澗 寒松圖》《秋林山色圖》《春雨新篁圖》《小山竹樹圖》《容膝齋圖》《修竹圖》《紫蘭山房圖》《梧竹秀石圖》《新雁題詩圖》等。有《水竹居圖》《容膝齋圖》《漁莊秋霽圖》《虞山林壑圖》《幽澗寒松圖》《秋亭嘉樹圖》《怪石叢篁圖》《竹枝圖》《溪山仙館》《霜林湍石》等傳世。
倪瓚工書法,擅楷書,他的書法作為在野的高人韻士,參禪學道,浪跡天涯 ,以一注冰雪之韻,寫出了他簡遠蕭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風格。倪瓚真正做到了既“隱”且“逸”,其書既遒勁、精美,又率意、簡逸,無怪乎后人多稱其為“倪高士”。文征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贊美過他的書法。倪瓚與格守帖學的書法比較,完全是兩種迥然不同的風格,不免遭人非議。
倪瓚傳世書法作品有《三印帖》《月初發舟帖》《客居詩帖》《寄陳惟寅詩卷》《與率度札》《與良常詩翰》《與慎獨二簡》《雜詩帖》等多種。
倪瓚生活于戰亂的環境中,想逃避現實,放棄田園產業,過著漫游生活。“照夜風燈人獨宿,打窗江雨鶴相依”,就是他生活的寫照。不過他也不可能完全脫離現實,他在《寄顧仲瑛》詩中說:“民生惴惴瘡痍甚,旅泛依依道路長。”尤其是至正十五年(1355),他竟以欠交官租被關進牢獄,他在《素衣詩》中說:“彼苛者虎,胡恤爾氓。”表明了他的批判態度。不過倪瓚對現實常常采取消極姿態。他有一首散曲〔折桂令〕說:“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杰。”他不隱也不仕,漂泊江湖,別人都不了解他,他也不想被人了解。倪瓚的詩造語自然秀拔,清雋淡雅,不雕琢。
詩:【絕句】【北里】【煙雨中過石湖三首】【題鄭所南蘭】【荒村】【對酒】
曲:【雙調·折桂令】擬張鳴善【越調·小桃紅】【黃鐘·人月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