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汽車這兩年是真出息了。全球每賣出10輛新能源車,就有8輛是中國造。這數字聽著提氣,但背后藏著個要命的問題——芯片。
燃油車時代,一輛車用500到800顆芯片就夠了。現在新能源車動輒2000到3000顆,智能化程度越高,芯片堆得越狠。智能座艙要芯片,自動駕駛要芯片,連個倒車雷達都得靠芯片算數。更要命的是,這些芯片不是便宜貨,高端芯片占了大頭,價格蹭蹭往上漲。
可問題來了,全球汽車芯片市場被歐美日企業把持著。德州儀器、英飛凌這些名字聽著耳生,但你開的車里八成有他們的芯片。有機構算過賬,中國汽車芯片自給率連15%都不到,剩下八成五全靠進口。這就好比自家蓋房子,磚頭水泥全得跟鄰居買,人家一抬價,你連還價的底氣都沒有。
歐美芯片廠這些年可沒少在中國下功夫。英飛凌、恩智浦這些企業,直接把生產線搬到中國來,就為貼身服務中國車企。為啥?他們怕啊!怕中國新能源車賣得太好,芯片需求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更怕中國車企哪天不用他們的芯片了。
不過人家搞封鎖,咱們也沒閑著。國產芯片廠商憋著股勁兒搞研發,車企也擼起袖子自己干。小鵬、蔚來這些造車新勢力,愣是啃下了自動駕駛芯片這塊硬骨頭;吉利也搗鼓出了自己的智能座艙芯片。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日媒最近爆料說,中國車企正扎堆搞芯片國產化,有些品牌計劃到2026年就敢拍胸脯說:"咱車上的芯片,從算數到干活,全是國產貨!"
按日媒的算法,到2025年中國汽車芯片自給率能躥到25%,2028年可能沖到四成五成。這數字看著不算高,但架不住中國新能源車市場體量大啊!現在中國一年賣3000萬輛車,每輛車多用10顆國產芯片,那都是3億顆的大單。歐美芯片廠能不慌嗎?他們現在三分之一到四成的芯片都賣給中國,要是這塊蛋糕被啃掉,財報數字不得抖三抖?
說到底,芯片這事兒拼的是耐力。國產芯片現在可能還比不上國外頂尖貨,但架不住中國車企敢用、敢試錯。就像剛開始造新能源車時,多少人唱衰國產電池?現在寧德時代不也成了全球巨頭?芯片這仗,雖然難打,但只要堅持往國產化方向拱,總有一天能把"卡脖子"變成"掰腕子"。到時候,歐美芯片廠再想躺著賺錢,可就沒那么容易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