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20 日,在延邊大學 2025 屆畢業(yè)典禮上,后勤保障處飲食服務中心職工代表劉曉梅登臺發(fā)言,樸實的話語,走心的表達,讓全場學子淚目。
不少網友感慨:“第一次見食堂阿姨上臺講話,沒有套話,全是感情?!?/p>
在傳統(tǒng)印象里,畢業(yè)典禮發(fā)言者,多是學校領導、教授學者或優(yōu)秀畢業(yè)生代表,他們分享學術成果、人生經驗,話語帶著知識的深邃與理想的高遠。
但延邊大學打破常規(guī),將聚光燈投向平凡的食堂阿姨,這背后,是學校對 “育人” 更廣闊的理解。
后勤人員雖不在三尺講臺授課,卻以日常服務,默默參與學生成長,用三餐的溫度,詮釋另一種教育 —— 關乎生活、情感與關懷的教育。
登上講臺,劉曉梅先自報家門:“對,是我,二食堂一樓寶哥風味砂鍋居檔口的阿姨,也是后勤保障處飲食服務中心的一名職工,我叫劉曉梅。” 簡單幾句,拉近與學生距離。
接著,她放下手中演講稿,脫稿講述與學生相處的四年點滴:初入校園時,孩子們在窗口怯生生地說 “阿姨多加點飯”;深夜為考研學子加菜,看到他們疲憊卻堅毅的目光;學生悄悄在檔口放的果茶;打飯時那一聲聲甜甜的 “姐姐”“阿姨”……
這些瑣碎又溫暖的片段,是她工作中的光,也是學生校園生活的難忘印記。
劉曉梅在延邊大學工作了 15 年,守著檔口,為一屆又一屆學生呈上熱乎飯菜。她把學生當自家孩子,用微笑與關懷,在食堂一角營造出家的氛圍。
她的檔口,被學子稱為 “揣著小太陽的地方”,只因她始終懷揣熱忱,用一份份餐食傳遞溫暖。
演講中,劉曉梅滿是對畢業(yè)生的牽掛:“外賣再方便,也不如自家飯菜干凈;加班熬夜別總吃泡面;難過委屈別硬扛;無論多忙都要好好吃飯,保重身體!” 這些嘮叨,像極了母親送別遠行孩子時的叮囑,沒有華麗辭藻,卻直擊人心。
臺下畢業(yè)生們,聽著聽著,眼眶泛紅,淚水奪眶而出。這些即將踏入社會的年輕人,在這質樸話語里,感受到久違的關愛與安心。
一位畢業(yè)生說:“劉阿姨的話,讓我想起在學校的點點滴滴,那些平凡卻溫暖的瞬間,太珍貴了?!?/p>
在社交平臺,這段演講視頻迅速傳播,點贊量超 90 萬,各大央媒紛紛轉發(fā)。
網友們被劉曉梅的真誠打動,有人感慨:“從阿姨身上,看到學校后勤人的默默付出,他們雖平凡,卻給學生家一般的溫暖。” 還有人說:“這才是教育該有的樣子,不僅有知識傳遞,更有情感滋養(yǎng)?!?/p>
這場畢業(yè)典禮上的特別演講,不只是劉曉梅個人情感的抒發(fā),更是學校育人理念的生動注腳。
它提醒我們,教育無處不在,那些默默耕耘的后勤人員,同樣是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他們用日復一日的堅守,告訴學生什么是敬業(yè)、什么是關愛。
學校邀請食堂阿姨發(fā)言,是對普通勞動者的尊重,也是對教育初心的回歸。它讓學生明白,無論未來身處何方,從事何種職業(yè),都不應忘記生活中那些平凡又溫暖的力量。
當校園里的 “邊角人物” 登上典禮舞臺,教育的邊界被拓寬,人文關懷的種子,也悄然在學生心中種下。
在未來,當這些畢業(yè)生回望校園時光,或許會記得校長的殷切期望,也不會忘記食堂阿姨那句 “好好吃飯” 的叮囑,因為,這都是母校給予他們最珍貴的禮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