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我心里咯噔一下。
又是一起獨居老人的意外。朝陽區某小區,王老太太獨自在家摔倒,躺在地上整整兩天……直到鄰居覺得不對勁報警,民警破門進去,當場就愣住了。
這樣的事兒,我聽過太多了。
**作為一個在教育圈混了大半輩子的人,我見過太多知識分子家庭的晚年困境。**那些曾經在講臺上侃侃而談的教授們,退休后的生活,真的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光鮮。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北京有85.5萬80歲以上的“老老人”。這個數字背后,是無數個家庭的隱痛。
我記得前幾年,有個同事跟我聊起他的老師——一位北大的女教授。老人家一個人住著,子女都在國外。身體不好,但就是不愿意去養老院。“我在這個家住了幾十年,哪里都不去!”老太太特別倔強。
結果呢?
在家養病整整十年。十年!你想想,一個人,對著四面墻,日復一日……
**老人們不愿意離開熟悉的環境,這我能理解。**畢竟那里有他們一輩子的回憶,有老伴的影子,有孩子成長的痕跡。但問題是,居家養老真的準備好了嗎?
我們總說要尊重老人的選擇。但是——
當一個人連基本的安全都無法保障的時候,這種“選擇”還有意義嗎?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數據,選擇居家養老的“老老人”占到95.3%。可是,配套的服務跟得上嗎?社區的關愛機制真的落實了嗎?
說到底啊,我們對老年人的關注,還停留在口號層面。
**什么叫“老有所養”?不是說給他們一個屋子,定期送點米面油就完事了。**真正的養老,是要讓他們感受到被關愛,被需要,被看見。
我想起北大那個胡泳教授說的話:“作為一個50多歲的人,我沒有料想到的困境是,這個年齡的人,完全有可能從一位事業有成的專業人士變成全天候護理人員。”
這話戳中了多少人的痛點?
獨生子女一代開始進入中年,他們面臨的壓力是史無前例的。上有老,下有小,中間還有自己的事業要打拼。分身乏術啊!
那些“空巢老人”,不僅僅是生活無人照顧的問題,更可怕的是心理上的孤獨。
有時候我在想,我們這些搞教育的,是不是太關注孩子的成長,而忽略了教育他們如何面對衰老?如何陪伴老人?
前幾天路過一個小區,看到墻上貼著智慧養老的宣傳。什么智能水表監測,一鍵求助服務……聽起來挺先進的。但我心里犯嘀咕:技術能解決情感的空虛嗎?
紅房子社區那個智能水表的例子,12小時內用水量低于1升就預警。這個創意不錯。可是,老人真正需要的,是12小時有人惦記著他們的冷暖嗎?
還是說,他們需要的是每天有人跟他們說說話,聽聽他們的嘮叨?
我見過那種情況:社區工作人員按規定上門探訪,匆匆忙忙問一句“身體怎么樣”,然后就走了。老人拉著人家的手,還想再聊兩句,可人家已經要趕下一家了。
這樣的探訪,是關愛還是應付?
嘿,你猜怎么著,當年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滿腦子想的是怎么把課上好,怎么讓學生成績提高。結果呢?現實啪啪打臉啊!
真正的教育,應該包括生命教育,包括如何面對衰老和死亡。
我們教孩子數理化,教他們英語計算機,但有誰教過他們,當父母老了,應該怎么辦?
養老不僅僅是個人問題,更是社會問題。需要整個社會的參與和支持。
西城區的智慧養老試點,東城區的上門醫療服務,豐臺區的智能水表……這些都是好做法。但是,能不能推廣?能不能持續?能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我常常問自己,我們這一代人老了,會是什么樣子?
那些曾經在講臺上指點江山的教授們,曾經在實驗室里埋頭苦干的學者們,當他們坐在輪椅上,看著天花板發呆的時候……
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說到這兒,我得插一句,其實當時我那么想,現在看來,還是有點片面了。養老問題,遠比我想象的復雜。
但有一點我確定:常上門看看,不僅僅是政策要求,更應該成為一種社會風尚。
我們都會老。
這事兒吧,我琢磨了小半輩子,也沒個定論,但今天就先聊到這兒,權當拋塊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