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每天背起書包走進校園,他們究竟在經歷怎樣的學習體驗?”
這個問題,或許比我們想象的更重要。在當下這個教育變革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意識到:課堂質量不僅關乎分數,更決定著孩子能否獲得面向未來的核心能力。
地處中關村高科技園區腹地的北京市中關村中學正是這一教育理念的踐行者。在海淀區這所老牌區重點學校,一場教學變革正在悄然發生:教師從知識傳授者轉型為學習設計師,AI技術成為個性化學習的智慧助手,精準分析學情,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路徑;通過項目式學習、跨學科融合等創新模式,重新定義成長與學習的內涵。
在這里,孩子們在真實情境中探索,于合作互動中成長,不僅收獲知識,更錘煉了邏輯思維、團隊協作與創新能力,同時收獲生命課堂實踐和教學改革所帶來的系列成果。
讓家長們欣慰的是,這樣的課堂不僅讓孩子學得更快樂,還能學得更扎實。來自家長的分享,在今年高考中,中關村中學高考表現搶眼:最高分達689分,680分以上2人,670分以上4人, 650分以上13人,且六個選考科目均有滿分出現,統招生接近95%能上一本院校。這些亮眼的數據,成為中關村中學“生命課堂”理念及教學改革成效的有力注腳。
這些數據的背后,是該校以教研創新為引擎,構建的立體化育人體系所提供的強大支撐。作為海淀區首批學科教研基地示范校,學校重點打造的8大學科教研平臺持續孵化教學成果,青年教師頻頻斬獲教學競賽大獎。立足于“把人放在正中央”的辦學主張,中關村中學的學子在生動的課堂、對話的課堂、有思考的課堂中,享受生命成長的幸福教育。
從拼圖游戲到思維躍升,
“村里”中學這樣進行深度學習
在中關村中學一場教研活動上,該校教師程子涵的特色研究課正在進行。她在黑板上大大寫下“A school trip”(學校旅行),學生們興奮地討論起來。
程老師沒有直接講解課文,而是先讓學生們分組進行拼圖活動,每組拿到幾張打亂順序的圖片,內容是關于一次學校旅行的不同場景。學生們需要合作排列順序,并推測故事的發展?!澳銈冇X得這一天為什么讓人難忘?”程老師適時拋出問題,引導大家關注敘事邏輯和人物情感。
隨著討論深入,程老師提供了關鍵詞和句型支架,幫助學生組織語言。并通過小組合作制作海報的形式,講述一次虛構或真實的旅行經歷。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有的學生負責畫畫,有的撰寫句子,還有的積極提出創意。最后,依據評價量表對小組合作的表現進行評價。在這期間,學生的邏輯思維與團隊協作能力自然得到培養。
情境創設與能力提升是中關村中學英語課堂的核心,閱讀教學策略更是重中之重。在這場活動上,趙長鳳老師和閔麗老師從“語篇分析”與“試題解析”角度分享了初中教學經驗。趙老師提出 “漢堡包模型”(Hamburger Presentation Model)和 “KFC 解題法”(Key words-Find-Compare),引導學生從宏觀結構與微觀細節雙向解讀文本;閔麗老師則結合中考案例,強調初中階段需強化思維訓練,并注重分層指導,針對不同學情制定個性化教學策略。
依托海淀區學科教研基地建設工作,中關村中學開展全學科的教研團隊建設,推進教研創新。通過專業引領、眾籌共享、課題研究、項目推動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師面向未來的教育勝任力。同時,優化學科教研機制與教研形式,聚焦教師在學科常態課堂教學中的困惑,深入研究,解決教學關鍵問題。
目前包括語文、英語、物理、化學、政治、地理、音樂、美術,該校共8個學科入圍海淀區學科教研基地。
近年來學校課堂教學改革成果顯著,學校聚焦教師成長,引導其緊跟中高考命題思路,關注教師對評價的研究,舉辦全年級全學科的“命題者思維·解題者智慧·執教者匠心”青年教師解題講題學科基本功比賽;各學科教師在北京市中小學“京教杯”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培訓與展示活動、海淀區“風采杯”教師學科教學素養成果展示活動中,均表現優異。
當技術服務于思維成長,
教育便擁有更廣闊的可能性
在另一場教研活動中,劉丹紅老師一改往日試卷講評的常規模式,在物理課上亮出了“秘密武器”——人工智能平臺“智譜清言”。大屏幕上,AI迅速分析完一模試卷數據,用清晰的圖表展示了全班的高頻錯題和知識薄弱點。
“現在,請各組用‘智譜清言’搜索你們的錯題關鍵詞,看看AI會給出什么解題思路?!眲⒗蠋熢捯魟偮?,學生們立刻行動起來。有的小組輸入“楞次定律應用”,有的嘗試“動態電路分析”。AI生成的答案投影到屏幕上,有的步驟比教材更簡練,有的則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解法。
在“實驗模型重構”環節,學生們對比AI方案與自己原本的思路,重新設計解題路徑。劉老師適時引導:“技術幫我們打開視野,但最終要靠自己的邏輯判斷。”下課鈴響起時,仍有學生圍在屏幕前爭論哪種解法更優。
當技術真正服務于思維成長,教育便有了更廣闊的可能。
劉老師這堂AI賦能的物理課,正是中關村中學近年來在課程改革與教學創新發力的生動縮影。作為教育部“深度學習”項目試點校,學校始終站在學科育人的高度,積極探索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轉型。技術賦能、思維激活、合作探究——這些教學實踐不僅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樣態,更深度契合了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需求。
與此同時,學校通過“學生學習方式變革研究與實踐”項目,重點推進項目式學習、跨學科融合及智能技術支持下的新型學習方式;借助“國家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項目,建立基于證據的教學改進機制,實現評價方式的科學轉型。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新時代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
“把人放在正中央”,讓學生幸福地學
近年來,圍繞學科課程標準、學科核心素養、學業質量標準、學科新教材,中關村中學開展了課例研修。通過“課例展示+說課研討+專家引領”的立體模式,為新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了寶貴的學習范式。
中關村中學地理教師田碩在講解高一必修二第二單元《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課例時,以北京的城市空間演變為案例,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城市功能區的分布規律、影響因素及可持續發展策略,充分體現了地理學科的實踐性和現實意義。
課堂以北京城市空間布局的動態變化為核心,學生通過地圖分析、案例研討等方式,探究了不同功能區的分布特點及其形成機制。以北京衛星制造廠華麗轉型為例,通過學生自主拍攝并配音的調研視頻,生動展現了城市功能區發展變化的過程,并引導學生思考城市更新、土地合理利用等現實問題。
這樣的課堂,正是中關村中學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生動實踐。田老師巧妙融合鄉土地理案例與理論的教學方式,既落實了學科核心素養,又激發了學生探究身邊地理現象的熱情,為其他教師提供了“基于真實情境的地理教學”優秀范例。
值得一提的是,中關村中學的“特級教師天團”匯聚了正高級、特級教師及骨干人才,涵蓋地理、思政、物理、化學、生物、語文、數學等多學科。他們不僅具備深厚的專業素養和豐富的教學經驗,還以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不斷推動教育教學的發展,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重要指引人。
近年來,中關村中學聚焦學科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標準,系統開展了系列課例研修活動。為聚焦學生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學校組織了“聚焦思維能力,精準分析試題”的專題研修;在新課教學中,開展了“聚焦目標、任務和評價”的素養導向研究;同時積極探索“教學新模式、學習新生態”的課堂轉型。
中關村中學提出,“把人放在正中央”,讓學生幸福地學,從而構建以“學”為中心的生動的課堂、對話的課堂、有思考的課堂、有生成的課堂,從而促進每一個生命的幸福成長。
編輯 | 京教君
內容來源 | 北京市中關村中學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京城教育圈」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為了更好的我們
歡迎 | 掃碼加入
京教圈學習交流群
走之前記得點個“心心”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