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古往今來,弱肉強食始終是國際社會的基本表現。不過,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不同的時代有著截然不同的國際關系準則。
在漫長的古代,強大的帝國憑借自身實力開疆拓土,比如漢朝強盛時,《漢宣帝定胡碑文》就記載 “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彼時的漢朝國力強盛,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先進的文化,在東亞地區占據主導地位,這樣的言論彰顯了大漢的強大自信與雄厚底氣。
但時光流轉至現代,國際秩序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弱肉強食的傳統依然存在,但主權平等和領土完整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遵循的核心準則。然而,俄羅斯總統普京卻在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上發表驚人言論,稱 “凡俄軍所至,皆為俄土”。果然,此語一出,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國際社會瞬間激起千層浪。
地球人都知道,俄羅斯是一個噬土成性的國家。自15世紀誕生之初,俄羅斯便開始瘋狂擴張,沙俄時期,俄羅斯抓住一切能擴張領土的機會,從一個東歐平原上的小公國,歷經數百年的瘋狂擴張,領土面積急劇增大,最終成為地跨亞歐美三大洲的大帝國。在其擴張的進程中,周邊國家深受其害,尤其是中國。沙俄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中國割占了大量領土,包括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等廣袤地區,甚至還炮制了臭名昭著的 “黃俄羅斯” 計劃,妄圖將長城以北的中國領土盡數收入囊中。蘇聯時期,盡管意識形態與沙俄時期有所不同,但在對外關系上,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行徑依然大行其道,比如吞并唐努烏梁海,對東歐一些國家內政進行干涉,在領土問題上始終咄咄逼人。
可以說,俄羅斯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骨子里對土地的渴望始終存在,“噬土成性” 的標簽似乎難以撕下。靜夜史認為,作為俄羅斯領導人,普京深受俄羅斯歷史文化和民族特性的影響,說出 “凡俄軍所至,皆為俄土” 這樣的話,從俄羅斯的歷史脈絡來看,并非毫無根源。
只是,當今時代,國際形勢早已發生了深刻變革。1945年二戰結束后,世界各國為避免再次陷入大規模戰爭的深淵,共同建立了聯合國體系。這一體系以主權平等和領土完整為核心,嚴禁任何國家通過武力或威脅改變國界。在全球化不斷深入的今天,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等聯系日益緊密,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俄羅斯的綜合國力卻呈現出衰退之勢。經濟上,過度依賴能源出口,產業結構單一,在國際經濟分工中面臨諸多挑戰;軍事上,盡管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軍事遺產,擁有龐大的核武庫,但常規軍事力量在現代化戰爭體系下,逐漸暴露出裝備老化、更新換代緩慢等問題;政治上,俄羅斯在國際舞臺上面臨著來自西方國家的重重壓力,國際話語權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在自身實力已大不如前的情況下,普京依然發表如此強硬的領土擴張言論,靜夜史認為這匪夷所思的操作背后,有著相當復雜的考量。
首先,“大俄羅斯” 主義思想在俄羅斯有著深厚的根基,這種思想強調俄羅斯民族的優越性以及俄羅斯領土的無限擴張性,它貫穿于俄羅斯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深深地影響著俄羅斯人的民族心理和國家決策。普京作為俄羅斯的領導人,不可避免地受到這種思想的熏陶。即使在俄羅斯綜合國力衰退的今天,這種 “大俄羅斯” 主義依然在他心中作祟,使得他在面對領土等涉及國家核心利益問題時,表現出強烈的強硬態度。例如,在俄烏沖突問題上,普京始終強調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歷史淵源,試圖從民族統一的角度來為俄羅斯的行動尋找合理性依據,這背后其實就是 “大俄羅斯” 主義思想的典型體現。
其次,俄烏沖突持續3年之久,這場沖突給俄羅斯帶來了巨大的代價。比如國內經濟因戰爭受到嚴重沖擊,大量資源投入到軍事領域,民生問題受到影響;而且在國際上,俄羅斯面臨著來自西方國家的嚴厲制裁,在經濟、金融、科技等多個領域被孤立。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國內民眾對戰爭的態度逐漸變得復雜。一方面,民族主義情緒使得部分民眾支持國家的軍事行動;另一方面,戰爭帶來的負面影響也讓一些民眾對沖突的前景感到擔憂。在這樣的情況下,普京發表這樣的言論,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安撫國內民眾。他通過強調領土擴張,向國內民眾傳遞一種信息,即俄羅斯在這場沖突中并非毫無所得,軍隊的行動是為了實現國家的利益,包括領土的擴大,以此來凝聚國內民眾的支持,緩解因戰爭帶來的內部壓力。
但普京似乎沒有意識到,他的這一言論,深深刺痛了昔日被沙俄和蘇聯侵略和蹂躪的國家的心,尤其是中國。近代以來,中國遭受了沙俄和蘇聯的多次侵略。沙俄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大量領土,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蘇聯時期,中蘇關系也曾經歷波折,在邊境問題上存在諸多爭議,甚至一度引發軍事對峙,尤其是1969年,中蘇兩國在珍寶島爆發震驚世界的沖突,差點兒引發毀滅世界的核大戰。可以說中國人民對領土主權問題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任何形式的領土侵略行為都保持著高度的警惕。普京 “凡俄軍所至,皆為俄土” 的言論,無疑觸碰了中國的敏感神經,讓中國人再次回想起那段屈辱的歷史,進而對俄羅斯的行為和意圖產生擔憂,畢竟我們的哈爾濱、長春甚至大連,都曾經留下了俄軍的腳印。
所以對于中國而言,普京的言論是一個可怕的警示。要知道,中國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將尊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作為外交政策的基石。中國在近代歷史上飽受列強侵略,深知領土主權的重要性。在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時,中國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定地走和平發展道路。然而,普京的言論讓中國意識到,國際局勢充滿不確定性,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中國必須持續埋頭發展,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國力,尤其是在軍事、科技、經濟等關鍵領域取得突破,才能在國際舞臺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更好地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尤其是收復昔日被掠奪的領土。
可以說,普京的 “霸氣” 言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他的政治姿態,但在實際操作中,俄羅斯面臨著諸多限制。國際社會的態度、地區力量的平衡以及俄羅斯自身的實力,都將深刻影響著俄烏沖突的局勢走向。俄羅斯不應僅僅停留在口頭上的強硬,而應認清現實,沉下心來修煉內功,通過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加強科技創新等方式,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只有這樣,俄羅斯才能在國際舞臺上站穩腳跟,實現國家的長遠發展。
而對于中國來說,要時刻保持警惕,堅定不移地發展自身,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建設性作用,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同時,中國人民也應銘記歷史,不忘曾經遭受的苦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只有國家真正強大了,才能徹底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確保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受任何侵犯。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