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東土三藏法師之玄奘
玄奘(602–664年),唐代高僧、佛經翻譯家、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為“三藏法師”。他以西行取經的壯舉和系統性譯經成就,深刻影響了漢傳佛教的發展,被譽為中國佛教史上最偉大的求法者與傳播者之一。
在這里問大家一個問題,為什么玄奘被稱為“三藏法師”?
玄奘被稱為“三藏法師”,是因為他在佛教經典的學習、翻譯和傳播方面具有卓越的成就,而“三藏”是佛教經典的總稱。
三藏(Tripi?aka)是佛教經典的總集,分為三類:
1. 經藏(Sūtra Pi?aka):佛陀所述的教義和修行方法。
2. 律藏(Vinaya Pi?aka):佛教僧團的戒律和規章制度。
3. 論藏(Abhidharma Pi?aka):對經、律的闡釋和哲學討論。
而精通這三類經典的高僧,被稱為“三藏法師”,是佛教中極高的學術稱號。
唐代朝廷為表彰其貢獻,官方尊稱他為“三藏法師”。在《西游記》等文學作品中,他被神化為“唐僧”,但歷史中的玄奘是以學識和毅力著稱的佛學大師。這一稱號不僅代表佛學造詣,更象征其跨越地理與文化界限的精神追求。
以下分述其生平與貢獻:
一、人生歷程:從中原學子到天竺圣哲
1. 早年求學(602–629年)
家世背景:生于河南偃師陳河村,俗名陳祎,出身儒學世家,父陳惠曾任隋朝縣令。
少年出家:13歲于洛陽凈土寺出家,研習《涅槃經》《攝大乘論》,后游學成都、荊州、揚州等地,深感漢地佛經譯本殘缺、義理分歧。
2. 西行求法(629–645年)
偷渡出關:貞觀三年(629年),因朝廷禁絕西行,玄奘冒死從涼州偷渡,經河西走廊,穿越莫賀延磧(今戈壁沙漠),九死一生抵達高昌國。
中亞歷險:沿絲綢之路經碎葉城(吉爾吉斯斯坦)、大雪山(興都庫什山脈),遭遇盜匪、雪崩,終抵印度那爛陀寺。
那爛陀深造:師從戒賢法師學習瑜伽行派論典,精通《瑜伽師地論》,并在曲女城無遮大會辯經中折服外道,獲“大乘天”“解脫天”尊號。
3. 歸國譯經(645–664年)
太宗禮遇:貞觀十九年(645年)攜657部佛典返長安,太宗賜建大慈恩寺,設國立譯場,率弟子窺基等譯經19年。
圓寂示寂:麟德元年(664年)圓寂于玉華寺,遺言“愿生彌勒內院”,唐高宗哀嘆“朕失國寶”。
這里有一個知識點,就是我正好也去了西安的興教寺,說興教寺是玄奘圓寂地。經過我詳細了解,是這樣的。玄奘確實圓寂于玉華寺,這個玉華寺在銅川市宜君縣。舊唐書·玄奘傳》:“(玄奘)顯慶末,移居玉華宮譯經……麟德元年卒于玉華宮。”官方史書佐證其圓寂于玉華宮(寺)。
玄奘在玉華宮圓寂后,初葬于長安城東白鹿原(664年)。總章二年(669年),唐高宗因常于大明宮望見白鹿原玄奘墓塔而傷懷,敕令遷葬至長安城南少陵原,建塔立寺,即今興教寺。興教寺三塔(玄奘塔及弟子窺基、圓測塔)為紀念性建筑,非圓寂地。這樣說,大家應該就清楚了。
兩個地方均與玄奘密切相關,但歷史意義不同:玉華寺是生命終點與譯經圣地,興教寺是精神豐碑與文化符號。
二、佛學貢獻:跨越文明的智慧橋梁
1. 佛經翻譯的里程碑
譯經規模:主持譯出75部1335卷經典,包括《大般若經》(600卷)、《瑜伽師地論》(100卷)、《成唯識論》等,占唐代譯經總量一半以上。
翻譯革新:
直譯結合意譯:既忠于梵本,又兼顧漢語表達,如將“阿賴耶識”譯為“藏識”。
術語規范化:確立“真如”“法界”“轉識成智”等核心詞匯,沿用至今。
譯場分工:設證義、綴文、筆受等十道工序,開創集體譯經新模式。
2. 法相宗的創立
法相宗,中國佛教宗派之一,因強調不許有心外獨立之境,亦稱唯識宗。由于創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
玄奘當年本是想到印度去搞清楚在當時糾結不清的唯識理論,結果卻是利用身在印度這個難得的機會,實地考察了釋迦如來的事跡及留存下來的遺跡,全面學習和了解了印度佛教修行的理論及實踐方法。
玄奘在印度游學18年,學習研究于印度當時最高的佛學殿堂,師從于印度當時最權威的佛學大師,并就佛學問題在印度各地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學術交流和學術探討活動,在印度佛學界贏得了“解脫天”和“大乘天”的贊譽。玄奘回國后致力于佛教經書的翻譯工作,其翻譯活動達到了相當于國家編譯局的規模,翻譯了數以千卷的經書,并被譽為“正遍知”和“法門領袖”,被當時的最高統治者視為“國寶”。撇開數以千卷的經書譯作不談,玄奘留給后來人的核心概念就是“法相”,而“法相”在修煉佛法的實踐中具有核心指導作用,是無字真經。
唯識體系化:以《成唯識論》為核心,整合護法、安慧等十大論師觀點,構建“八識”“三性三無性”理論體系。
因明學引入:譯介《因明入正理論》,推動佛教邏輯學在漢地的傳播,影響宋明理學思辨方法。
3. 跨文化傳播的實踐
《大唐西域記》:記錄138國地理、宗教、民俗,成為研究7世紀中亞與印度的珍貴史料,近代考古(如那爛陀遺址發掘)多賴此書指引。
中印交流使者:將《道德經》譯梵文傳入印度,促進雙向文化對話。
4. 佛教教育的制度化
五性各別說:提出“聲聞、緣覺、菩薩、不定、無性”五種根器,為因材施教提供理論依據。
僧才培養:弟子窺基、圓測等形成法相宗傳承,雖中唐后式微,但學說傳入日本(南都六宗之一)。
三、歷史評價與遺產
宗教地位:與鳩摩羅什、真諦并稱“漢傳三大譯經家”,《西游記》將其神化為“唐僧”,成為民間文化符號。
學術影響:梁啟超贊其“空前絕后的留學運動”,季羨林稱《大唐西域記》為“中西交通史燈塔”。
國際聲譽:印度教科書尊其為“中印文化大使”,那爛陀大學設玄奘紀念堂。
四、核心著作與譯典
類別
代表作
貢獻簡述
翻譯經典
《大般若經》《瑜伽師地論》
確立大乘瑜伽行派漢傳體系
論著
《成唯識論》《會宗論》
融合印度十大論師觀點,創法相宗
游記
《大唐西域記》
7世紀中亞與印度的百科全書
譯介邏輯學
《因明入正理論》《因明正理門論》
引入佛教邏輯學,影響東亞哲學
玄奘以“寧向西天一步死,不歸東土一步生”的決絕,跨越地理與文化壁壘,將印度佛學精粹注入中華文明。其譯經之嚴謹、著述之博洽、精神之純粹,不僅重塑了漢傳佛教的思想版圖,更在人類文明史上樹立了求真理、傳智慧的永恒豐碑。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印度取經17年,帶回657部梵文佛典并主持翻譯,其譯作如《瑜伽師地論》成為法相宗的理論基石。他撰寫的《大唐西域記》記錄了中亞與印度的佛教史地,是研究古代南亞文明的重要文獻。玄奘的求法精神與學術貢獻跨越國界,被譽為“中印文化交流的橋梁”。
摘自獨立學者靈遁者佛學書籍《觀自在大千世界》
作者簡介:靈遁者,中國獨立學者。原名王銀,陜西綏德縣人。1988年出生,現居西安。哲學家,藝術家,作家。代表作品《觸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變化》《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全》《筆有千鈞》《非線性波動》《見微知著》《探索宇宙》《偉大的秘密》《自卑之旅》《云淡風清》《我的世界》《牙牙學語》等。其作品樸實大膽,富有新意。
個人座右銘:生命在于運動,更在于探索。
靈遁者熱讀書籍有:科普五部曲,國學三部曲,散文小說五部曲。
科普五部曲分別為:《變化》《見微知著》《探索生命》《重構世界》《觀自在大千世界》。
國學三部曲分別為:《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樸易天下》。
散文小說五部曲分別為:《偉大的秘密》《非線性波動》《從今往后》,
《云淡風輕》《我的世界》《春風與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