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書院,估計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弄不明白它究竟指的是什么?其實,書院,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教育組織和學術研究機構,多為著名學者創建或主持。書院設山長,主管教學,兼管院務。書院有官辦和私立之分,官辦書院由地方官禮聘山長,私辦書院自聘山長,須呈報官署備案。書院作為中國傳統儒家傳道授業的“大學”之地,歷經千年,遍及華夏,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與教育史中居于重要地位,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書院最早源于唐代私人治學的書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門,是中國古代士人圍繞著書,開展包括藏書、讀書、教書、講書、著書、刻書等各種活動,進行文化積累、研究、創造與傳播的文化教育組織。在光緒末年的書院改制轉型新式教育運動中,書院漸漸退出歷史舞臺。雖然,書院被廢已有百年時間。但一百多年來,書院一直是中國人心中難以磨滅的文化記憶。而在我國藏著這么一個地方,它是廣州現存最古老書院,距今已有800年歷史,不要門票卻少有人知!
可能好奇的朋友就會問了,廣州現存最古老書院到底是在哪里?那里又有著哪些少為人知的秘密?帶著這些疑問和好奇,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有關玉巖書院的那些事。玉巖書院初名蘿坑精舍,它的具體位置是在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蘿崗街蘿峰山麓。始建于南宋寧宗嘉慶十二年(1219年),是當地進士出身的紳士鐘啟初所建。明代民間書院不興,玉巖書院遂告衰落,進而成了佛教殿堂蘿峰寺。在原書院的東側建起了大雄寶殿及側殿。
其間一墻相隔、一門相通,寺廟和書院形成了既合且分之勢。整座建筑倚山傍谷,一字排開。上下兩進,橫向分東西中三座,結構緊湊,設計精巧。西側建有玉巖堂、慶余樓,樓堂間有石砌方池。寺院東側山間的澗泉蜿蜒而下,縈繞于寺院內外,叮咚落入池中,池水不枯不盈,清澈見底,寺院為之增色不少。書院集儒、釋、道于一體,不但是書院,也是祠堂、寺廟和園林,有“四代風格成一絕,依山傍水匯三家”之譽,稱得上中國書院史上罕見的特例。
在書院中,還保留有各類碑刻牌匾,其中絕大多數是不可多得的文物。韓愈的“鳶飛魚躍”匾額,朱熹的“忠、孝、廉、節”題字木刻、文天祥的詩章、湛若水所題匾“山高水長”、海瑞的聯句、鄭板橋的四季竹刻、張之洞的詩碑……眾多名人學士的詩詞和字畫,昭示著書院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彰顯著嶺南知名學府的文脈傳承。古樸的嶺南建筑群高低錯落,隱于綠樹濃蔭之中。飛泉、紅棉、青磚、黛瓦……呈現一派山石環抱、疊巘清嘉的“人間妙境”。
明清以來,藏身山中的玉巖書院因環境清幽,曾吸引無數達官顯貴、文人墨客前來游覽。沿著石階繼續往上,來到玉巖書院的最高處——山高水長亭,亭額“山高水長”四字為明代大儒湛若水所題,意在鼓勵鐘氏族人多讀書,興文風。
特別是對于工作和生活在廣州以及周邊省市的朋友而言,如果說,對于廣州現存最古老書院,距今已有800年歷史,不要門票卻少有人知有啥想說的,也歡迎大家評論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