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的劇本不斷翻新,而受害者的故事總讓人心痛。反詐無小事,案例是警鐘!這里沒有虛構劇情,只有身邊最真實的詐騙現場復盤。每一個案例,帶你看清套路、掌握防范技巧,遠離財產損失!每一個真實案例都是一本生動的反詐教材。這一期,我們聚焦“免費領取游戲皮膚”類電信網絡詐騙,深入剖析作案手法,助你掌握防范要點!
典型案例:2025年2月11日,烏拉特中旗一居民(11周歲)報警稱:其在手機快手上看到免費領取“蛋仔派對”游戲皮膚,添加對方好友后,對方發送了一個二維碼,掃碼后顯示如果30分鐘之內不解除就會凍結銀行卡和微信,對方稱其點錯了,讓其先處理這個問題,對方引導其更改密碼并將短信,京東,銀行卡驗證碼告訴對方,導致銀行卡直接被盜刷,累計被騙19935元。
典型案例:2025年5月21日,烏拉特中旗一居民(10周歲)報警稱:其在手機快手上看到免費領取“蛋仔派對”游戲皮膚,添加對方快手賬號后,對方與其視頻通話,對方稱其是未成年人,問其家里有誰在,知道是其爺爺在家后,對方讓其把爺爺的手機拿過來,按對方要求開始操作,對方讓其用爺爺的手機掃碼,收到驗證碼后,對方讓其把驗證碼告訴他,導致銀行卡直接被盜刷,累計被騙41227元。
典型案例:2025年6月16日,烏拉特中旗一居民(12周歲)報警稱:其拿姥姥的手機玩“和平精英”游戲,游戲好友稱要送其游戲皮膚,對方讓其將銀行卡里的錢全部提現到微信零錢里,因其不知道支付密碼,對方就指引其更改支付密碼,然后對方就頻繁讓其輸入金額和支付密碼向對方轉賬,轉完之后對方讓其將手機里的快手和QQ都卸載了,累計被騙3864元。
詐騙手法
詐騙份子利用未成年人對游戲的癡迷,以出手游戲道具為由,誘騙未成年在游戲中進行虛假交易;詐騙分子以小游戲為媒介,通過主動聊天,引誘購買裝備等方式,引導未成年通過快手、抖音、QQ等社交平臺添加好友,以售賣游戲道具為借口實施詐騙,或采取語言脅迫、冒充公安機關等方式對未成年人進行威脅恐嚇,使其陷入恐慌進而上當受騙。
究其原因:一是家長對孩子使用電子設備的管控有所放松;二是詐騙份子精準把握未成年人的心理,借助游戲、抖音快手等未成年人高頻使用的平臺,展開誘導;三是家長對孩子監管的缺失,使得未成年人都知曉監護人的支付密碼,且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一旦遭遇詐騙,便極易造成經濟損失,從而導致未成年人的電信詐騙警情高發。
發現被騙,立刻報警!
微信號|烏拉特中旗婦女聯合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