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里,巴奴毛肚火鍋母公司——巴奴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宣布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若成功上市,它將成為繼呷哺呷哺、海底撈之后第三家登陸港股的內地火鍋企業。
消費降級浪潮席卷全國的背景下,這家有著“火鍋界愛馬仕”之稱的餐企,竟然開啟了一場逆勢的資本征程,前景會怎樣呢?
立身之本:食材品質極致追求的產品主義
巴奴火鍋的創辦人杜中兵,在創業之初便敏銳地察覺到火鍋食材領域存在的諸多問題,尤其是毛肚這類下水食材的亂象叢生。當時市場上的毛肚,加工過程缺乏規范,質量參差不齊,許多商家為了降低成本、延長保質期,采用不健康甚至違規的加工方式。
杜中兵敏銳地抓住了第一個產業突破口——食品安全!說白了,“這樣的東西你都不吃,那能給客人吃嗎?”
杜中兵從西南農業大學食品科學學院買下“活性生物酶嫩化技術”。這項技術成為了巴奴毛肚品質提升的關鍵,通過科學的嫩化處理,毛肚口感更加脆嫩,同時也保障了毛肚的健康與安全。
這一舉措,不僅為巴奴的產品品質奠定了堅實基礎,更在行業內樹立了新的標桿,改寫了行業規則:火堿發制工藝近乎絕跡,健康發制成為主流。
樹立IP:“火鍋界的愛馬仕”
截至2025年3月,巴奴的門店數量達到145家,覆蓋全國39個城市,較2021年末增長了74.7%。營收方面,2022~2024年,巴奴毛肚火鍋分別實現營收14.33億元、21.12億元、23.07億元,2023年營收增速高達47.38%,2024年雖有所放緩,但仍保持著9.23%的增長。
在利潤上,2022年錄得利潤-519.0萬元(虧損)后,2023年成功扭虧為盈,實現利潤1.02億元,2024年利潤進一步增長至1.23億元,經調整凈利潤(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指標)也從2022年的4145.5萬元增長至2024年的1.96億元。
對產品品質始終如一的堅持,這是巴奴火鍋的立身之本。為了保證食材的新鮮與品質,巴奴建立了完善的供應鏈體系,擁有5家綜合性中央廚房和1家專業化底料加工廠,覆蓋14個省及直轄市。
通過中央廚房的集中加工與配送,有效減少了食材的損耗,提高了食材的利用率;專業化底料加工廠則確保了火鍋底料的獨特風味與質量穩定性。
同時,巴奴堅持直營模式,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所有餐廳均為自營,避免了因加盟商管理不善而導致的品質參差不齊問題,保障了品牌形象與消費者體驗。
品牌打造:堅決與“海底撈”差異化
做單一品類的火鍋餐飲,沒有哪一家企業能繞開與已經巋然屹立的標桿“海底撈”。巴奴火鍋謀求上市,底蘊從何而來?
海底撈以“服務至上”重塑行業標準,而巴奴則打出“服務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湯才是”的口號,高舉“產品主義”的大旗,,宣稱“服務不過度,樣樣都講究”,將重心堅定地放在產品質量本身。
這種差異化經營思路,讓巴奴火鍋似乎在樹立另一個標桿。從數據上看,人均消費方面,2022~2024年期間,巴奴火鍋顧客人均消費整體分別為147元、150元、142元,其中一線城市的數據分別為183元、179元、165元。而海底撈同期自營餐廳顧客人均消費分別為104元、99元、97元。
2024年,巴奴人均消費比海底撈高了45%。以北京王府井商圈為例,巴奴毛肚火鍋顯示的均價為155元,而海底撈火鍋均價為120元。
巴奴相對較高的客單價,正是其對產品品質嚴格把控,選用優質食材的體現。例如,巴奴的毛肚選用新西蘭天然牧場的牛肚,野山菌湯只選用云貴川高海拔地區的野山菌,主要牛肉原料為澳洲和牛,這些高品質食材讓巴奴在產品定位上與海底撈形成了鮮明區分。
現實障礙:盈利能力困境與品牌信任危機
1、盈利能力困境
擴張未能掩蓋增長質量的問題。2024年巴奴單店日均客流同比下滑6.5%,同店銷售額下降9.9%,一線城市門店日均銷售額兩年暴跌25.5%17。相比之下,海底撈憑借規模效應與成熟管理,2024年營收達427.55億元,約為巴奴的18倍。
同時,盡管客單價領先,巴奴的盈利能力仍遜于海底撈:2024年其經調整凈利潤率8.5%,低于海底撈的11.0%。翻臺率數據同樣凸顯差距——2024年海底撈日均翻臺率4.1次,巴奴僅3.2次;雖在2025年Q1提升至3.7次,但仍未追平海底撈高峰期5.0次的水平。
2、客單價下調
消費疲軟迫使巴奴調整定價策略。人均消費從2022年147元降至2025年Q1的138元,15個月降幅達8%。一線城市客單價從2022年183元跌至2025年Q1的159元,下沉市場成為新引擎——二線及以下城市門店經營利潤率24.5%,高于一線的20.7%。
3、信任危機與品牌修復
然而,巴奴品質至上的信條未必守得住,“產品主義”屢遭沖擊。2023年“富硒土豆”被曝硒含量不足標稱值1/8,18元/5片定價引發“天價”爭議;子品牌“超島”羊肉卷摻鴨肉事件,涉事門店被罰42.6萬元。
創始人杜中兵“月薪5000別吃火鍋”言論,激化消費者對立情緒。在此次赴港IPO的招股書中,巴奴坦承:“任何損害品牌形象的情況都可能重創業務”。
上市布局:救急也謀遠的資金規劃
此次巴奴沖刺港交所上市,募集所得資金凈額有著清晰且極具戰略眼光的規劃。資金將主要用于拓展自營餐廳網絡,擴大地域覆蓋并深化市場滲透,計劃在2025-2027年分別新開設約40家、50家及60家直營門店。通過加速門店擴張,巴奴能夠進一步提升品牌影響力,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
同時,部分資金將投入到業務管理和餐廳運營數字化水平的提升上。在數字化時代,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優化運營流程,能夠提高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為顧客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務體驗。品牌建設也是資金投入的重點方向之一,通過持續的品牌推廣與形象塑造,強化巴奴“產品主義”的品牌定位,吸引更多消費者。
此外,巴奴還計劃在河南、陜西、湖北、安徽、浙江及江蘇省建設衛星倉,每個倉的預計投資金額約為400萬-500萬元,涵蓋廠房建設及設備采購。這一舉措將進一步強化其在華中地區的供應鏈能力,為下沉市場的拓展提供有力支持。通過完善供應鏈布局,巴奴能夠更好地保障食材供應的穩定性與及時性,提升對市場變化的響應速度。
消費降級浪潮下,巴奴的上市征程猶如一場悖論之戰:一邊是客單價持續下滑、單店效能承壓的現實,一邊是對“產品主義”百年基因的堅守。
杜中兵在招股書中寫道:“我的責任是夯實百年基礎。”如果成功登陸港股,資本加持或可助其穿越周期,但只有當供應鏈下沉的衛星倉真正托起品質,當“富硒土豆”式的信任裂痕徹底彌合,這場以質取勝的豪賭才可能贏得終局。
火鍋戰場從不缺新故事,但最終留存的味道,永遠在顧客舌尖……
聲明:文中使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包括封面圖片均來自百度圖片搜索結果。如涉及使用不當請聯系編者刪除。
提示:
* 本文為“食材界”原創,歡迎業內外媒體轉載。轉載請在后臺回復“轉載”了解相關規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